定 价:79 元
丛书名:21世纪汉语言专业规划教材·专题研究教材系列
- 作者:彭睿 著
- 出版时间:2025/6/1
- ISBN:9787301362754
-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适用读者:教师、学生
- 中图法分类:H146
- 页码:388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 字数:(单位:千字)
过去数十年里,语法化理论蓬勃发展,理论方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总体上,汉语学界对这些发展关注是不够的,体现为对相关理论的引介的滞后及碎片化。相应地,目前国内缺乏较全面引介、评析和反思多元化的语法化理论的汉语著述和教材。这本书稿的目的就是弥补这一空白。本书特色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进行单一观念的引介,而是详细分析各种观念的长短,让读者去研判取舍。
语法化理论方法既然是多元化的,就应该让这些不同理念尽量在书中真实、合理地呈现出来。目前影响最大的几部英文语法化教材,包括Heine、Claudi & Hünnemeyer (1991)、Hopper & Traugott (2003)和最新的Narrog & Heine (2021),一个共同特点是围绕作者自己所秉持的观念展开内容,其目的是让读者尽可能地认同和吸收作者的理论。本书稿的宗旨是博取众家之长,广陈各派精华,兼收并蓄,以达到较全面引介语法化理论、反映语法化理论发展全貌的目的。
2.在覆盖面和内容精选之间达成平衡。
和上一个特色密切相关,本书稿一方面特别注意所引介的理论方法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又对这些理论方法进行精选,其取舍标准是理论本身的影响力和学界的认可程度。因为各家各派的理念都既有长处也有短板,所以精选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3.关注语法化理论方法的动态发展。
过去一百年里,语法化理论方法不断深入发展,本书稿尽量捕捉和呈现这一动态发展趋向,并关注相关理念的最新走向,以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
4.不是单纯理论引介,而是详细分析各种理论的优劣利弊,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很多理论观念、知识点都不是普通读者所能够轻松理解和吸收的,除非是有了相当的理论积累和基础。详细解构各种理论、刨析不同方法,这是本书稿的另一特色。解构和剖析的具体方法,就是详尽讲解相关内容,而且以跨语言的具体个案来予例释,以帮助读者吸收相关知识。
概括起来,本书稿内容是以学界关注的主要理论点为脉络,不拘于特定理论流派;引介主流意见,不聚焦个别新奇理念。所谓“不聚焦个别新奇理念”,指的是主要关注主流意见认可的观念,对那些新奇但尚未或跨语言证据证实的说法持保留态度,也就是不予重点宣导。
彭睿
----------------------------
彭睿,2006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斯坦福大学求学期间,获语法化理论大家Elizabeth Traugott 教授指导,潜心专研语法化理论方法,为后来的语法化研究实践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研究兴趣 :历史语言学;认知及功能语言学;语法化理论;构式化理论;汉语形态句法史。代表性学术成果
:《语法化理论的汉语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第一章 语法化理论:课题和流派 ……………………………… 1
1.1 引言 …………………………………………………… 1
1.2 语法化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 ………………………… 4
1.3 语法化理论方法的不同流派 ………………………… 21
1.4 传统语法化理论的价值 ……………………………… 35
第二章 语法化环境和语法化条件 …………………………… 37
2.1 引言 …………………………………………………… 37
2.2 语法化环境 …………………………………………… 37
2.3 语法化条件 …………………………………………… 54
2.4 总结 …………………………………………………… 67
第三章 语法化参数 …………………………………………… 70
3.1 引言 …………………………………………………… 70
3.2 语法化窄化观的参数体系 …………………………… 71
3.3 语法化扩展观的参数体系 …………………………… 90
3.4 “窄化观”和“扩展观”的语法化参数的整合 ………… 93
3.5 总结 …………………………………………………… 97
第四章 语法化原则 …………………………………………… 99
4.1 引言 …………………………………………………… 99
4.2 什么是“语法化原则”………………………………… 99
4.3 涉及语法化项自身特征的语法化原则 …………… 102
4.4 语法化的伴随现象 ………………………………… 109
4.5 语法化原则的效力和适用范围 …………………… 113
4.6 总结 ………………………………………………… 124
第五章 “形式-意义”共变关系 ……………………………… 126
5.1 引言 ………………………………………………… 126
5.2 语音形式视角 ……………………………………… 127
5.3 泛形式视角 ………………………………………… 138
5.4 总结 ………………………………………………… 154
第六章 语法化源概念和语法化路径 ………………………… 157
6.1 引言 ………………………………………………… 157
6.2 语法化源概念 ……………………………………… 158
6.3 语法化路径 ………………………………………… 165
6.4 独特语法化路径 …………………………………… 181
6.5 总结 ………………………………………………… 191
第七章 频率和语法化 ………………………………………… 193
7.1 引言 ………………………………………………… 193
7.2 文本频率效应 ……………………………………… 194
7.3 笼统频率观 ………………………………………… 197
7.4 对笼统频率观的审视 ……………………………… 201
7.5 差异频率观 ………………………………………… 210
7.6 笼统频率观和差异频率观的结合 ………………… 220
7.7 总结 ………………………………………………… 223
第八章 语法化单向性和去语法化 …………………………… 225
8.1 引言 ………………………………………………… 225
8.2 关于语法化单向性 ………………………………… 226
8.3 去语法化:事实和争议 ……………………………… 231
8.4 语法化和去语法化的异同 ………………………… 241
8.5 语法化单向性的理论解释 ………………………… 245
8.6 总结 ………………………………………………… 257
第九章 词汇化问题 …………………………………………… 260
9.1 引言 ………………………………………………… 260
9.2 “词汇化”辨异 ……………………………………… 261
9.3 “词汇化”概念的理论依据 ………………………… 265
9.4 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 …………………………… 272
9.5 总结 ………………………………………………… 297
第十章 扩展适应问题 ………………………………………… 299
10.1 引言 ………………………………………………… 299
10.2 关于扩展适应 ……………………………………… 300
10.3 扩展适应和其他现象的纠葛 ……………………… 307
10.4 “扩展适应”的启示———汉语类同义副词“也”的
产生 ………………………………………………… 315
10.5 总结 ………………………………………………… 327
附 录 …………………………………………………………… 329
人名索引 …………………………………………………… 329
术语索引 …………………………………………………… 334
部分术语名称汉英对照 …………………………………… 343
部分语言名称汉英对照 …………………………………… 350
参考文献 ………………………………………………………… 354
后 记 ……………………………………………………………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