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49.8 元
丛书名:
抱歉,电子工业出版社不参与样书赠送活动!
- 作者:樊百林 等
- 出版时间:2025/2/1
- ISBN:9787121501791
-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适用读者: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汽车类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非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习“汽车概论”“汽车构造”“智能汽车”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通识读本,供对汽车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和学习。
- 中图法分类:U469.7;U463.67
- 页码:172
- 纸张:
- 版次:01
- 开本:16开
- 字数:276(单位:千字)
随着低碳减排政策的颁布、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及智能制造技术的提升,新能源汽车技术、无人驾驶技术日新月异,这对高等院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上提出了新的目标。本书内容由浅入深,由传统技术到新技术,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内容翔实得当。本书共5章,第1章为汽车结构概述,第2章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第3章为车联网技术,第4章为自动驾驶技术,第5章为汽车制造技术。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汽车类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非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习“汽车概论”“汽车构造”“智能汽车”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通识读本,供对汽车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和学习。
樊百林,1965年生人,工作于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实践教学负责人。主持校级教研课题多项、工程制图获全国高校"新华思政”课程。两个国家级教学课题的主要建设者,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排名第5),获得一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科学技术奖 1个。先后讲授汽车构造、机械设计制图发动机拆装与构形、机械制图AII发动机拆装与构形、材料成型工艺基础、金工实习、刀具角度测量、机械制造新工艺、焊接工艺、金属工艺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制图上、机械设计制图下,机械设计制图课程设计、机械制图B、计算机课程设计(CAD和Inventor)、工程制图A、工程制图B 、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19门课程。编著教材8部,其中社会教材1部,参编7部。主持教育部产学融合育人项目3项,2门精品课程主要建设者;两个国家课题的主要参加人。负责建设虚拟仿真发动机实训平台,先后获得"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导师”"优秀班导师”。指导国际大赛获2等奖1奖和省部级大赛5 项,北京市优秀团队2个,北斗杯奖1个,发明专利4个。教学成果曾被《今日中国》《科学家杂志》《科技文摘报》《创新时代》《海峡科技与产业》等杂志专访。2019年入选70位华人丰碑人物,2021年入选百年丰碑时代楷模,2022年中国诗书画联盟网授予:国家记忆"艺坛领袖”并入编《国家记忆·艺术国土无双》《人民万岁·艺坛名流十三杰》。担任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委员,IEC TC3 MT81714 国际标准专家组成员,中国力学学会流控工程专业委员会工业专家组委员。
目 录
第1章 汽车结构概述 1
1.1 汽车组成 1
1.1.1 发动机 1
1.1.2 底盘 2
1.1.3 车身 2
1.1.4 电器与电子设备 2
1.2 发动机及工作原理 3
1.2.1 发动机分类 3
1.2.2 发动机工作原理 4
1.2.3 常用名词解释 6
1.2.4 发动机主要性能 7
1.3 发动机基本结构 9
1.3.1 曲柄连杆机构 9
1.3.2 配气机构 11
1.3.3 燃料供给系统 11
1.3.4 进排气系统 13
1.3.5 冷却系统 13
1.3.6 润滑系统 13
1.3.7 点火系统 14
1.3.8 启动系统 14
1.4 汽车底盘结构 16
1.4.1 汽车传动系统 16
1.4.2 汽车行驶系统 24
1.4.3 汽车转向系统 25
1.4.4 汽车制动系统 27
1.5 汽车车身 30
1.5.1 车身 30
1.5.2 车身的分类 32
1.6 电气设备 33
1.6.1 电气设备的组成 33
1.6.2 供电系统 33
1.6.3 照明系统 34
1.6.4 仪表系统 34
1.6.5 信号系统 35
1.6.6 空调系统 35
思考题 35
第2章 新能源汽车技术 36
2.1 新能源汽车 36
2.1.1 新能源汽车定义 36
2.1.2 新能源汽车分类 36
2.2 纯电动汽车 36
2.2.1 电动车的定义及特点 36
2.2.2 纯电动汽车的组成 37
2.2.3 电动汽车高压标识 40
2.2.4 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布置形式 41
2.2.5 轮毂电机 45
2.2.6 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47
2.3 混合动力汽车 50
2.3.1 混合动力汽车的定义 50
2.3.2 混合动力汽车的种类 50
2.3.3 混合动力系统 51
2.4 电池 54
2.4.1 电池分类 54
2.4.2 动力电池分类 54
2.4.3 燃料电池 55
2.4.4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组成 56
2.4.5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工作原理 57
2.4.6 氢燃料电池的应用 57
2.5 风能发电汽车 58
2.5.1 国外风能发电汽车 59
2.5.2 国内风能发电汽车 60
2.5.3 风力机类型选择 61
2.5.4 风力机基本性能表示方法 62
2.5.5 设计 62
2.5.6 蓄电池系统 68
2.5.7 控制系统 69
2.5.8 车阻耗能研究 70
2.5.9 有风环境下的做功 71
2.6 太阳能汽车 73
思考题 74
第3章 车联网技术 75
3.1 物联网 75
3.1.1 物联网定义 75
3.1.2 物联网的层次结构 75
3.2 智能网联技术 76
3.2.1 智能网联汽车定义 76
3.2.2 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 77
3.3 车联网概念及技术体系 79
3.3.1 车联网的定义 79
3.3.2 车联网的技术体系 80
3.4 智能网联的应用 84
3.4.1 基于车联网的车载信息服务系统 84
3.4.2 公交及营运车辆的网联化信息管理系统 85
3.4.3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85
3.4.4 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 86
思考题 87
第4章 自动驾驶技术 88
4.1 自动驾驶与无人驾驶的区别 88
4.1.1 自动驾驶汽车的组成 89
4.1.2 自动驾驶汽车各系统的功用 89
4.1.3 自动驾驶技术特点 90
4.2 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 90
4.2.1 环境感知层 91
4.2.2 决策规划层 109
4.2.3 控制层核心技术 116
思考题 123
第5章 汽车制造技术 124
5.1 汽车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 124
5.1.1 智能制造技术 124
5.1.2 数字化工厂 125
5.1.3 汽车制造工艺流程 126
5.2 铸造工艺 127
5.2.1 铸造定义 127
5.2.2 铸造工艺原理 127
5.2.3 汽车铸件应用 130
5.3 锻造工艺 131
5.3.1 锻造定义 131
5.3.2 锻造工艺原理 131
5.3.3 汽车锻件应用 134
5.4 冲压工艺 135
5.4.1 冲压定义 135
5.4.2 冲压工艺原理 135
5.4.3 汽车冲压件应用 137
5.5 焊接工艺 138
5.5.1 焊接定义 138
5.5.2 焊接工艺原理 139
5.5.3 汽车焊接件应用 140
5.6 机械加工工艺 142
5.6.1 金属切削加工定义 142
5.6.2 切削加工工艺原理 142
5.6.3 汽车机床加工件应用 144
5.7 涂装工艺 147
5.7.1 汽车涂装 147
5.7.2 表面处理 148
5.7.3 涂装施工工艺 148
5.7.4 汽车涂装工艺应用 148
5.8 总装工艺 149
5.8.1 总装线 149
5.8.2 分装线 150
5.8.3 装饰线 151
5.9 汽车检测 152
5.9.1 整车检测线 152
5.9.2 外观检查 152
5.9.3 道路测试 153
5.10 智能制造汽车生产线 153
5.10.1 汽车工厂生产运作流程 153
5.10.2 汽车生产信息系统整体框架 155
5.10.3 MES的功能 157
思考题 159
参考文献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