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环境标准、环境法律责任与纠纷处理、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等内容。 本书根据现行生态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修订。为适应模块化、项目化教学需求,每一节增加情境导入栏目,帮助建立认知框架和情景体验;增加以案说法实例分析栏目,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加能力拓展知识拓展科普园地文化讲堂等栏目,为拓展学习提供有效途径;更新课堂任务课堂讨论随堂练习技能实训等栏目内容,确保符合政策法规的最新要求。同步测试交互测验,打造互动式教学体验。本书充分体现了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将环境保护岗位职业素养融入环境法律专业知识,实现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培养法治意识、规范意识、环保意识、诚信意识、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责任担当精神和对我国环境法治自信。 本书层次分明、明确易懂、资料翔实,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职教本科和应用本科环境保护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非环境保护类专业的公共课教材,并可作为环境资源行政管理人员、企业事业单位环境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其他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
第三版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制定或修订了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防治领域单行法,用法治手段捍卫蓝天、碧水、净土。制定或修订了湿地、海洋、土地、森林、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要素保护单行法,以及长江、黄河等生态保护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建立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弄虚作假纳入刑事制裁范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设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专章。修订行政处罚法,发布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修改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加强环境公益诉讼,推动环境纠纷公平公正地解决。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本教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充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新理念、新要求,紧贴环境保护行业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最新发展,有机衔接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服务技能型人才高质量培养。本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1)教学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培根铸魂。教材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将环境保护岗位职业素养融入环境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围绕环境保护法基础知识,培养法治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劳动意识、职业认同和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自信;围绕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环境行政许可、环境监测、环境税费、环境应急预案等制度,培养规则意识、诚信意识、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和对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自信。围绕环境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培养敬畏法律意识,树立法律信仰,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围绕环境纠纷的解决,培养以人民为中心、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意识。
(2)编写理念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教材坚持从行业企业中来,到行业企业中去的原则,采用高校教师 行业(企业)专家的模式,组建以政校企为核心的多元教材编写团队。高校教师长期深入环境保护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专业咨询,认真开展研习,用心收集素材。在此基础上拟订教材修订大纲,对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形成教学情境、任务、案例、技能实训等内容。来自中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湖南中测湘源检测有限公司、株洲市生态环境局、郴州市生态环境局资兴分局的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本教材编写,与院校教师共同研讨,反复修改。这些为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充分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内容选择 坚持职业导向,强化能力培养。教材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和任务,对接环境行政管理、企业环境管理、环保技术服务等职业岗位需要,着力培养运用环境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教材以必需、够用为度,删繁就简,识别和提炼环境执法、司法、守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未批先建、未验先投、无证排污、环评弄虚作假、监测数据造假、私设暗管排污、违法处置危险废物、非法占用土地、滥伐林木、盗伐林木、非法狩猎、危害濒危野生动物、违反正当程序等典型违法行为的判定与法律适用分析、相关法律文书制作等,职业特色鲜明。
本教材在章节设置上总体保持了环境法律知识的系统性,便于从宏观上认知环境法律。同时,适应模块化、项目化学习需要,对各章节顺序做了优化调整。前六章主要是环境法共性知识,包括环境法的体系、监管体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法律责任与纠纷处理等,后四章则属于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法等单行法,便于读者根据需要自行取舍。
(4)体例结构 坚持数字赋能,形式新颖独特。借鉴活页式教材优点进行全面改进。本教材梳理提炼环境保护实践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精心改编为情境导入课堂任务以案说法课堂讨论随堂练习技能实训等栏目,突出职业导向性、任务导向性、师生互动性。本教材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加强与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微课视频形式生动,重点突出。同步测试交互测验,打造互动式教学体验。配套提供能力拓展实例分析知识拓展文书拓展科普园地文化讲堂等栏目和数字学习资源,为专业、兴趣各异的学生营造充分的选择空间,也为进入工作岗位后进一步提升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学习途径。
本教材难易层次分明、案例资料翔实,可作为高职高专、高等职业本科和应用本科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非环境保护类专业公共课教材,同时还可以用作各级环境行政管理人员,企业事业单位环境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其他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
本教材编写团队由以下单位的人员组成: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陈勇、郭正、李国强、郭环、朱邦辉、章鸿、凌云、李莉霞、李威,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窦晓蕴,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杨薇,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杨晓婉,邵阳学院彭丽娟,中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张永杰,湖南中测湘源检测有限公司王非瑕,郴州市生态环境局资兴分局宁小兵,株洲市生态环境局刘慧。本教材由陈勇、郭正、窦晓蕴担任主编,张永杰、王非瑕、杨薇、彭丽娟担任副主编。教材共十章,其中第一章由陈勇、郭环、刘慧编写,第二章由陈勇、宁小兵编写,第三章由陈勇、王非瑕、李威编写,第四章由王非瑕、章鸿编写,第五章由陈勇、刘慧编写,第六章由宁小兵、杨薇、李国强编写,第七章由窦晓蕴、杨晓婉、张永杰编写,第八章由郭正、张永杰、朱邦辉编写,第九章由杨薇、彭丽娟、凌云编写,第十章由李莉霞、刘慧编写。
全书由陈勇统稿,郭环、杨薇校稿,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副司长王炜、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李爱年担任主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环境与资源保护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专家的大力协助,参考了国内外的有关著作,在此谨一并表示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25年5月
第一章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1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1
一、环境2
二、环境问题4
第二节环境保护8
一、环境保护的概念8
二、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9
三、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10
第三节生态文明建设10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11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12
三、生态文明思想13
第二章环境法基础16
第一节环境法的概念与特征16
一、法的概念与特征17
二、环境法的概念17
三、环境法的特征18
第二节环境法的目的和作用20
一、环境法的目的20
二、环境法的作用22
第三节环境法律关系23
一、环境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23
二、环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24
第四节环境法的体系25
一、环境法体系的概念26
二、我国环境法体系的构成26
三、环境法律冲突与适用29
第五节环境保护管理体制32
一、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概念32
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33
三、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职责35
第六节环境法的基本原则38
一、协调发展原则39
二、预防为主原则41
三、公众参与原则42
四、损害担责原则44
第三章环境法的基本制度49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9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50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50
三、法律责任56
第二节三同时制度58
一、三同时制度概述59
二、三同时制度的主要内容59
三、法律责任62
第三节环境资源行政许可制度63
一、环境资源行政许可制度概述64
二、排污许可制度的主要内容64
三、法律责任68
第四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70
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概述71
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的主要内容71
三、法律责任74
第五节生态环境监测制度75
一、生态环境监测制度概述76
二、生态环境监测制度的主要内容76
三、法律责任80
第六节环境税费制度82
一、环境税费制度概述83
二、资源税制度84
三、环境保护税制度85
第七节环境信息公开制度89
一、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概述90
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90
三、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95
四、法律责任97
第八节现场检查制度98
一、现场检查制度概述98
二、现场检查制度的主要内容99
三、法律责任100
第四章环境标准105
第一节环境标准体系及实施105
一、环境标准的概念106
二、环境标准体系107
三、环境标准的制定与效力109
四、环境标准的实施110
第二节主要环境标准及其应用112
一、生态环境质量标准113
二、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116
三、污染物排放标准118
第五章环境法律责任126
第一节环境行政责任126
一、环境行政责任概述127
二、行政处罚128
三、行政命令141
四、其他行政处理措施142
五、行政强制143
第二节环境刑事责任147
一、环境刑事责任的概念148
二、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149
三、与危害环境相关的其他犯罪154
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156
第三节环境民事责任157
一、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158
二、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158
三、无过错责任原则159
四、环境民事责任的形式161
五、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163
第六章环境纠纷的处理169
第一节环境民事纠纷的处理169
一、环境民事纠纷处理概述170
二、环境污染纠纷行政调解处理172
三、环境民事诉讼174
四、环境民事公益诉讼176
第二节环境行政争议的处理177
一、环境行政复议179
二、环境行政诉讼184
三、环境行政公益诉讼186
第七章环境污染防治法190
第一节防治大气污染的法律规定190
一、大气污染防治概述191
二、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192
第二节防治水污染的法律规定201
一、水污染防治概述202
二、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203
第三节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规定209
一、土壤污染防治概述210
二、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211
第四节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法律规定217
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概述218
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219
第五节防治噪声污染的法律规定226
一、噪声污染防治概述226
二、噪声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227
第六节保护海洋环境的法律规定231
一、海洋环境污染与防治概述232
二、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233
第八章防治环境污染的其他法律规定242
第一节清洁生产的法律规定242
一、清洁生产概述243
二、清洁生产的主要法律规定244
第二节防治辐射污染的法律规定246
一、辐射及辐射污染概述247
二、放射性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248
三、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252
第三节防治危险化学品污染的法律规定254
一、危险化学品概念及其污染危害255
二、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255
第九章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法266
第一节保护土地、水和湿地资源的法律规定266
一、土地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267
二、水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271
三、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273
第二节水土保持与防沙治沙的法律规定275
一、水土保持的法律规定276
二、防沙治沙的法律规定279
第三节保护森林、草原的法律规定282
一、森林保护的法律规定283
二、草原保护的法律规定287
第四节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法律规定290
一、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291
二、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规定296
第五节特定流域区域生态保护的法律规定298
一、长江保护的法律规定298
二、黄河保护的法律规定301
三、保护自然保护地的法律规定303
第十章国际环境法311
第一节国际环境法概述311
一、国际环境法的概念312
二、国际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312
三、国际环境法的主体317
四、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318
第二节国际环境法的实施320
一、国内实施321
二、国际执行322
三、国际环境争端的解决324
参考文献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