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点击返回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图法 【 Q93 微生物学】 分类索引
-
-
- 微生物检定技术 第2版
- 任茜/2016-11-17/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教材为高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规划教材之一,已申报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结合“微生物检定工考核大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参照现行的《化妆品卫生规范》、“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标准,以及“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标准”等,选取典型工作任务,从简单到复杂设置了10个教学项目。通过本教材的引导学习,学生可以学会一般药品和生物制品微生物限度检查,食品和化妆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以及工艺用水和洁净区洁净度的日常监测。同时,本
-
定价:¥34 ISBN:9787111549253
-
- 微生物基础技术(李莉)(附光盘)
- 李莉,冯小俊 编/2016-11-1/化学工业出版社
《微生物基础技术》以微生物基础技术为体系框架,按照理论和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将内容设置为显微技术、消毒与灭菌技术、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微生物形态鉴别技术、微生物生长测定技术、微生物育种技术和菌种保藏技术七大单项技术。各单项技术可组合成不同岗位的技术链加以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本书配套的《微生物基础技术项目学习册》中设置了真实的工作任务,并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执行任务的思路并完整落实,能有效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 本书配套有数
-
定价:¥48 ISBN:9787122271044
-
- 微生物检验(郝生宏)(第二版)
- 郝生宏/2016-10-1/化学工业出版社
《微生物检验》(第二版)从企业的实际要求出发,分析了企业微生物检测典型的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中包含的关键技能进行了分析,同时参考国家职业标准有关要求,按照突出重点、覆盖全面、难易结合的原则,形成“以企业微生物典型检验任务为出发点,以微生物学基本技能为切入点”的教材编写思路,筛选出了微生物形态检测、微生物消毒灭菌、微生物培养基制备、微生物接种、微生物分离纯化、微生物计数、微生物菌种保藏、微生物生理生化鉴定、微生物血清学鉴定等9项基本技能,并以9项基本技能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和食品生
-
定价:¥38 ISBN:9787122256492
-
-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教材)
- 刘智/2016-9-2/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套教材以基本技能与方法为主线,归纳每门课程的共性技术,以制定规范化操作为重点,将典型实验实训项目引入课程之中,这是本套教材改革创新点之一;将不同课程的重点内容纳入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这是本套教材改革创新点之二;在专业课实验实训中设置了企业生产流程、基础课设置了科学研究案例,注重课堂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变了以往学校学习与实际应用的脱节,这是本套教材改革创新点之三
-
定价:¥29 ISBN:9787530483374
-
- 微生物检测技术(叶磊)(第二版)
- 叶磊/2016-9-1/化学工业出版社
《微生物检测技术》是高职高专商检技术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从内容到形式上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发展特色。本着“实践技能培训为主导、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微生物检测技术》一书共分三个模块十五个项目。模块微生物检验基础包括三个项目,概述了微生物检验在商品检验中的意义和作用、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第二模块微生物检验常规技术包括七个项目,涉及培养基配制、消毒灭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接种、无菌操作、显微观察、染色、计数、菌种保藏及血清学检验等多项
-
定价:¥32 ISBN:9787122273666
-
- 海洋微生物学(第二版)
- 张晓华等编著/2016-8-1/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广泛,包括了蛋白质内容及周围的基本相互作用、多肽链的二级结构、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蛋白质中的协同转变(变性与折叠)、蛋白质结构预测与设计以及蛋白质功能的物理基础等几个部分。其主旨是阐述蛋白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即以物理学(特别是统计物理和热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与蛋白质相关的物理学问题。本书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以简明易懂的语言和简繁适当的数学估算对蛋白质相关的基础物理问题进行介绍,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书出版后被译为英文,在美、英、德等国多所大学采用为相关课程的教材。<
-
定价:¥138 ISBN:9787030494252
-
-
- 华南滨海小流域水文界面过程中的微生物时空变化
- 黄小兰著/2016-7-1/高等教育出版社
华南滨海花岗岩小流域地下水流过程中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出微生物类群有所差异。虽然随着深度增加,温度、压力改变,原始继承性活性有机碳在逐渐消耗而减少,但微生物仍然生长旺盛且种群多样。在地下水与河道水交互作用方面,浅层潜水与地表非饱和带联系密切,受地表水与雨水补给,一般为氧化环境,其中微生物特性与下游河道水相似。处于花岗岩破碎带的基岩裂隙水,相应的微生物特征与上游河道水有较大的相似性;处于裂隙发育但破碎层较少的基岩裂隙水,其承压含水层受补给源控制水量不够丰足,处于还原环境,各种芽孢杆菌占
-
定价:¥49 ISBN:97870404537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