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条长长的河流,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河流时而奔腾狂躁,时而平缓而静怡。朝代的变迁,民族的融合,时常会让我们感受到古时制度的压抑与残酷,可有时正是因为这样的缘由,才创造出凝聚人民智慧与理想,向往幸福与自由的杰出工艺品,让世人瞩目。
荆楚工艺美术之前世今生
历史是一条长长的河流,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河流时而奔腾狂躁,时而平缓而静怡。朝代的变迁,民族的融合,时常会让我们感受到古时制度的压抑与残酷,可有时正是因为这样的缘由,才创造出凝聚人民智慧与理想,向往幸福与自由的杰出工艺品,让世人瞩目。
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知识的传承是我们肩上的责任。当我们接手这本书的编写工作时,心情是凝重而又愉悦的。首先,我们必须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那些曾经辉煌而风光的祖辈名家们,早已化作一个个名字留在吾辈心中,他们的故事大多也都记录在册,供后人探究。其次,我们也要尊重现存的民间工艺与民间美术,走近它们并记下它们,呼吁社会与有心之人来传承与保留。
湖北在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位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楚国,西周时期立国于荆山一带,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常与周王室发生战争,周人称楚国为荆蛮。春秋时楚相继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并不断与晋争霸,楚庄王也曾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国的疆域版图曾扩大到远不止湖北境内,自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3年,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楚国灭亡,历经800多载,得地半个天下,为中华民族的整合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楚人在青铜冶炼、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屈骚文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亦为后面的民间美术打下了坚固的根基。如今一提到湖北,人们就会想到“荆楚”一词。楚史学家对“荆楚”早有探究,“荆”与“楚”为同意语,本是一种植物的两种名称。《说文解字》日:“荆,楚木也。”楚蛮,《史记》卷四十《楚世家》:“封熊绎于楚蛮”,《楚世家》又记楚熊渠称雄江汉,封其三子为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可知楚蛮为商周时代的一大部族,其历史早于芈姓楚国,而楚国则是在楚蛮之地发展起来的,后来楚通荆,故楚蛮又称荆蛮,但文献中一般多见荆蛮而少见楚蛮,如《诗经》中屡有“荆”和“蛮荆”之称,《国语》《吴世家》《齐世家》《汉书》《竹书纪年》等均称荆蛮。西周晚期以后由于楚国的楚蛮化,周人也开始用“荆”字来指代楚国。东周时期楚蛮消失,荆字就只剩下楚国这一个指代对象,于是荆、楚互通,荆就是楚、楚就是荆。东周时期由于楚国的强盛及楚文化的高度发达,加上周、楚之间政治与文化地位的逆转,楚人也不介意使用“荆”来自称,而荆字原来所带有的周人对南方民族的歧视色彩也就消失了。由此可知,荆与楚原本为一木二名而得之。后来深化为季连部落的族名与国名。楚人立国之前,曾经多次迁移,其居住的地点有楚丘、荆山等,因为这些山荆木丛生,可以编篮织筐做矢,因其和人们关系密切,所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将其作为本族的名称。楚人的发源地毫无疑问在荆山一带。都说荆山六百里,其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东南谷地宽广,西北群山巍峨陡峻,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因古代满山生长荆条,故名。
第一章 荆楚之漆器工艺
第一节 起源探索
第二节 漆器制作工艺
第三节 漆器器皿造型
第四节 漆器装饰纹样
第五节 楚国漆器的艺术成就
第二章 荆楚之玉器玉饰
第一节 楚国玉器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楚式玉器的特点
第三节 楚地玉器的分类及用途
第三章 荆楚之青铜技艺
第一节 冶铜术的起源
第二节 青铜技艺
第三节 青铜主要纹饰及装饰
第四节 主要类别的青铜器礼器
第四章 荆楚之织品服艺
第一节 桑蚕和纺织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织品
第三节 楚文化丝织刺绣纹样
第四节 楚服的形制
第五节 楚人服饰与人文精神
第六节 楚纹饰的深层内蕴
第五章 荆楚之民间工艺美术
第一节 黄梅挑花(黄梅县)
第二节 阳新布贴(阳新县)
第三节 绣花鞋垫(红安县)
第四节 糖塑(天门市)
第五节 蓝印花布(天门市)
第六节 汉绣(武汉市、洪湖市)
第七节 雕花剪纸(孝感市)
第八节 木版年画(老河口市)
第九节 民间绘画(黄冈市)
第十节 凤凰灯(郧阳县)
第十一节 傩面傩戏(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第十二节 马口陶瓷(汉川市)
第十三节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第十四节 应城膏雕(应城市)
第十五节 潜江木雕(潜江市)
第十六节 布雕(大冶市)
第十七节 夷陵版画(宜昌市)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