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38 元
丛书名:B&E经济学系列
- 作者:刘秀光 ,刘辛元 ,欧阳勤 著
- 出版时间:2013/1/1
- ISBN:9787302313151
-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适用读者:适用于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以及其他专业的教学, 也适合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学爱好者阅读
- 中图法分类:F0-08
- 页码:33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2
- 开本:16开
- 字数:(单位:千字)
《经济学系列:西方经济学原理(第2版)》共十八章。第一至第九章是微观经济学部分,包括导论、供给与需求原理、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分析、市场理论、要素价格决定理论、一般均衡分析与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政策;第十至第十八章是宏观经济学部分,包括宏观经济学基础、简单国民产出决定理论、总供给与国民产出决定、货币与银行理论、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通货膨胀和失业、开放经济盼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系列:西方经济学原理(第2版)》写作方法的重要特色是,通俗易懂地表达深奥的经济学原理,而避免烦琐的推导和演绎,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经济学的意趣盎然。
《经济学系列:西方经济学原理(第2版)》适用于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以及其他专业的教学,也适合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学爱好者阅读。
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以及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因此,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成为编著经济学教科书的基本要求,唯此才能使经济学成为一门活生生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科,以实现与读者共同分享经济学带给我们的智慧与感悟之目的。
《西方经济学原理》第一版出版至今,使用该书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不少建议,这些建议是本书再版的有益借鉴,也是本书形式与内容不断完善的源泉。
《西方经济学原理》第二版的体例安排,第一至第九章是微观经济学部分,第十至第十八章是宏观经济学部分。修订的部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纠正了第一版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每一章新增了练习题和参考答案。
在第二版的修订过程中,增加了刘辛元、欧阳勤两位青年教师,并且成为该书的第二、第三作者。两位青年教师在经济管理领域都学有所长,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潜质。
对于本书的再版,得益于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同时,感谢责任编辑的辛勤工作以及给予编著者的指导和帮助。
在第二版修订的过程中,所参阅的文献未全部列出,在此一并感谢。本书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与批评指正。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社会的技术可能性
第二章 供给与需求原理
第一节 需求
第二节 供给
第三节 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及其变动
第三章 消费理论
第一节 边际效用分析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
第三节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第四章 生产理论
第一节 厂商的目标和生产函数
第二节 只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第三节 两种可变要素按不同比例变动的生产函数
第四节 两种可变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动的生产函数
第五章 成本分析
第一节 等成本线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第三节 成本的概念
第四节 短期成本函数
第五节 长期成本函数
第六章 市场理论
第一节 市场类型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第三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第四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第五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概述
第六节 博弈论
第七节 价格歧视
第七章 要素价格决定理论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
第三节 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
第八章 一般均衡分析与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一般均衡分析
第二节 福利经济学
第九章 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垄断
第二节 外部性
第三节 公共品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 宏观经济变量
第二节 总供给和总需求
第三节 国民产出的核算
第四节 GDP核算的恒等式
第十一章 简单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第一节 国民产出决定的AS-AD模型
第二节 消费、储蓄和投资与国民产出
第三节 国民产出决定的NI-AE模型
第十二章 总供给与国民产出决定
第一节 影响总供给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 总供给与国民产出决定
第三节 供给学派经济学
第十三章 货币与银行理论
第一节 货币
第二节 银行
第十四章 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
第一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二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
第三节 产品一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模型
第十五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中央银行
第二节 货币政策
第十六章 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第一节 财政政策
第二节 IS-LM模型与财政-货币政策效力
第十七章 通货膨胀和失业
第一节 通货膨胀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及其对策
第三节 失业
第四节 菲利普斯曲线
第十八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第一节 国际贸易原理
第二节 国际金融原理
练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横轴M为货币量,纵轴GDP为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MDT为货币交易需求曲线。当GDP=1000时,M=266;当GDP升至1500时,货币交易需求量增至400;GDP再升至2000,货币交易需求量随之升至535。可以看出,货币交易需求与GDP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交易用货币余额是收入的正函数。
交易用货币余额除了受收入的影响以外,还受利率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与受收入影响不同的是,交易用货币余额同利率的变化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它是利率的反函数。
(2)预防动机
货币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预防意外的支出而持有一定量的货币的动机或愿望。凯恩斯认为,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的支付,除了持有交易所必需的货币量之外,还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金额,以适应没有预料到的或意外的支出,持有这笔额外的货币便是一种慎重的预防性措施,所以,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
货币预防动机与交易动机有一定的联系。货币交易动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收入和支出之间有时间差距,同时也是为了购买产品和劳务;而货币预防动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是为意外的购买而准备的。但不管是预料之内的交易,还是预料之外的交易,都需要持有货币余额。这样,预防动机实质上也属于交易动机。
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时,为了预防的目的而持有的货币余额就会增加;相反,如果人们的收入水平降低,人们就没有很多的货币来满足预防动机,预防动机也就较少。可见,货币预防动机也取决于收入水平,并且与国民产出水平成正比。
由于货币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都是收入的函数,同时,预防动机实质上也属于交易动机,因此,在后面的叙述中将货币预防动机并入交易动机中,不再单独提预防动机。因此,对货币动机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交易动机和投机动机。
(3)投机动机
古典学派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仅仅包括交易需求,交易用货币余额不过是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凯恩斯理论,认为货币的职能不只限于交换媒介,虽然持有货币不能赚得收入,但没有违约风险(股票持有,但公司付不出股息、公司倒闭等)和市场风险(股价下跌等)。因此,货币可以作为一项资产,以备投机之用。
“投机”是指从市场价格的波动中获利的行为。投机者现在买入一种商品,是为了在这种商品价格上涨时卖出,以获得利润;而投机者卖出某种商品,是因为认为该商品价格不可能再高了。投机者买卖的商品可以是谷物、货币和股票。但他们对这些商品本身并不感兴趣,他们只想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萨缪尔森说:“投机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满载鸡蛋的卡车开到自己家的大门口!”凯恩斯在其《通论》的第12章对投机交易做了精彩的描述:今天最高明的投资的私人目标却是被美国人表达得很恰当的“起跑在枪响之前”,以便在斗智斗勇中胜过群众,从而把坏的和被磨损了的钱币脱手给别人。凯恩斯又说,斗争好像是一种“叫停”的游戏,一种“传物”的游戏,一种“占位”的游戏——一种消遣;在其中,胜利者属于不过早或过晚“叫停”的人,属于在游戏结束前能把东西传给邻近者的人,或在音乐停之前能占有座位的人。这些游戏可以玩得很有乐趣,虽然参与者都知道,有一个大家不要的东西在传递之中,而在音乐停止时,总会有一个没有座位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