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精品教材          更多
规划教材          更多

清华美术(卷9):消费文化的艺术镜像

清华美术(卷9):消费文化的艺术镜像

定  价:48 元

丛书名:

  • 作者:杜大恺 著
  • 出版时间:2010/3/1
  • ISBN:9787302221197
  •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J051 
  • 页码:14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 字数:(单位:千字)
9
7
2
8
2
7
1
3
1
0
9
2
7
    17世纪以后,在欧洲实证主义风靡一时,推进了实验科学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发现与发明层出不穷,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同时亦改变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随后在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逐渐成为历史的大趋势,并相继产生了机械化与自动化的生产方式,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劳作,开创了标准化与批量化的时代,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实现了传统意义上无法想象的物质的空前丰富,最终催生了平民社会。三百余年来,这一进程不仅未曾停止,而且始终处于加速运转的状态,终于迎来了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今天看来,这一趋势已经难以逆转了,因其背后推演这一社会特征的制度格局已经根深蒂固,几乎所有国家都已被卷入这一漩涡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有意无意问成为消费膨胀的最大推力。消费已经近于一种信仰,无所不在,使人类社会享受其成果的同时亦遭遇了殃及生存安全的危机。
    最显性的危机是对生态的破坏,这包括对大气、土壤、水的污染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掠夺性开采。早在20世纪50年代,罗马俱乐部即已对此提出警告,如今这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一形势并未得以遏制,《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相应协议、法规也未能对改变这一形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人们仍然深陷于利益角逐的危害之中。
    危机的另一方面是隐性的,但其对人们心智的侵蚀也许更为深重,它摧毁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系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规则,使人们远离崇高,沉迷浮华,眷恋眼前,漠视未来,在朴实与尊严面前变得木讷与迟疑,不再仰望星空追溯人生的终极意义,人们的心灵或因此而陷入永无好奇心的寂寥。也许这一切太过于危言耸听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愈渐趋于合理是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基本秩序,但是人们还是希望其危害结束得愈早愈好,因为其危害延续得愈久,人类社会为之付出的代价愈大。
    艺术亦被裹挟在这样的历史情景之中。“艺术的终结”,“艺术日常化、生活化”,“人人都是艺术家”等观念的滥觞都是这一情景的衍生结果,当然艺术是不会终结的,艺术的日常化、生活化则决定于对艺术的理解,而不决定于艺术存在的现实,至于人人都是艺术家则在事实上无异于对社会层面艺术生成与存在机制的误读。一个平等的社会并不意味着价值权重的均质化,一切事物就其存在的现实而言,都不可避免地会有高低轻重的差异,这些差异本身亦即事物的是非,即使果真有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到那时亦一定会有较好的艺术和比较一般的艺术的区别,而对是与非的判断则决定着人类的命运。
 我要评论
您的姓名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