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59.8 元
丛书名: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 地理科学系列教材
- 作者:马建华 等 著
- 出版时间:2018/1/1
- ISBN:9787303060306
- 出 版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P9
- 页码:57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 字数:(单位:千字)
《现代自然地理学/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成果之一。教材首先介绍影响自然地理系统的宇宙环境和地球内部环境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然后分别论述自然地理系统五大组成要素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最后从系统论角度论述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特征和演变规律。按照“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要求,本教材吸收和借鉴国内外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强调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重视自然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自然地理学/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可作为高师本科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GIS专业以及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等相关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还可供广大地理爱好者阅读参考。
自然地理学不仅是高师本科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处于重要地位。面向21世纪,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以及对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提高,高师本科地理科学专业的各项教学改革已在全国有关高校展开,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教材就是编者承担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的“面向21世纪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JS196B)的主要成果形式。
与现有自然地理学教材相比,本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用系统科学思想统帅教材内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系统是一个组成和结构都十分复杂的开放系统,它的状态和行为不仅取决于系统本身,而且还与其环境密切相关。所以,教材首先介绍影响自然地理系统的外部宇宙环境和地球内部环境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重点阐述它们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然后论述自然地理系统五种组成成分(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的性质和运动规律;最后从系统论高度论述自然地理系统的总体特征和演变规律。教材各部分内容脉络清晰,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第二,面向21世纪,吸收和借鉴当代自然地理研究的优秀成果,突出教材的时代特色。例如,教材中增加了地表化学元素迁移、全球变化及其对策、植物生产潜力的原理与模型、地貌发育过程及其模型、土壤系统分类、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规律和时间演变规律等内容。从总体上看,更新的教材内容大约占全书的40%。这是将本教材取名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考虑。当然,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自然地理学教材的内容仍需不断更新和充实,所以“现代”二字的涵义也只是相对的。第三,强调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特征。为了克服传统自然地理学教材重视自然地理要素教学、轻视自然地理系统综合特征教学之不足,本书大篇幅地增加了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内容,如加强了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规律、自然地理系统的区域划分和类型研究、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从而使自然地理综合研究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从传统教材的10%左右提高到了30%左右。第四,重视自然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专门增加了自然地理学应用研究一章,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及其防御、环境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教材的编写分工如下:绪论、第六章、第八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由马建华教授编写;第一章和第十二章第二节由高建华教授编写;第二章、第七章和第十章第三节由张桂宾副教授编写;第三章和第十章第一节由李克煌教授编写;第四章、第十章第五节和第十二章第一节由赵秉栋教授编写;第五章和第十章第四节由刘玉振副教授编写;第九章由常捷讲师编写;第十一章由全石琳教授编写;第八章第三节由马建华教授和胡良民副教授共同编写;第十章第二节由胡良民副教授编写;第十章第六节、第十二章第三节和第四节由管华副教授编写。最后由马建华教授统稿和定稿。
在教材编写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得到了教育部的经费资助,河南省教育厅和河南大学也给予了一定的配套经费。国内许多知名自然地理学家,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郑度院士和申元村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的张超教授、兰州大学的伍光和教授以及“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地理科学专业项目组的专家们对本书编写提纲和具体编写问题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书中插图全部由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GIS实验室的李斌同志清绘。所有这些都是书稿顺利付梓的重要保证。书稿完成后,张超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的徐效坡教授、北京大学的蔡运龙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民教授、教育部师范司的林奇青处长、河南省科学院的宋延洲研究员和王国强研究员等专家为本书的出版都极力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王安琳编辑为本书的最终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秉维先生在87岁高龄时认真阅读书稿,并欣然同意为书作序。这充分体现了黄先生对我国高等地理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对我们全体编写人员的鼓励和期望。不幸的是,在“序言”尚未写出之前,黄先生匆匆地离开了我们,留下了永久的思念和遗憾。黄先生逝世后,我国著名自然地理学家郑度院士,又应邀在百忙之中为书作序,我们感到十分荣幸。在我们同黄秉维先生和郑度先生联系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丘宝剑研究员和杨勤业研究员曾给予多方帮助和支持,为书的出版做出了努力。
前言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自然地理学发展简史和趋势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宇宙因素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 太阳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一、太阳概说
二、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二节 行星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一、九大行星概说
二、行星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三节 月球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一、月球概说
二、日食和月食
三、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四节 行星地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自然地理意义
二、地球自转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三、地球公转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四、地球的圈层构造和自然地理系统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地球内部动力因素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 地球内部因素与地表岩石的形成
一、岩浆作用和岩浆岩的形成
二、地质大循环和沉积岩的形成
三、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形成
第二节 地表岩石的构造变形及其地貌表现
一、构造运动在岩相和地层接触关系中的表现
二、地质构造与地质构造地貌
第三节 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大地构造地貌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
二、板块的划分
三、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其地貌表现
四、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第四节 火山活动和地震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一、火山活动和地震概述
二、火山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地震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五节 地壳演变过程与现代自然地理系统的形成
一、地质年代
二、地壳演变历史及其自然地理概貌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气过程与气候形成
第一节 大气的热力过程
一、太阳辐射
二、地球辐射
三、辐射平衡
四、热量平衡
五、空气的增温与冷却
六、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二节 大气的动力过程
一、气压
二、大气中气流的形成
三、大气环流
第三节 大气和地面的水分蒸发与凝结过程
……
第四章 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水体及其相互联系
第五章 外动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及地貌发育
第六章 地表化元素迁移与土壤圈的形成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八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规律
第九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区域划分与类型研究
第十章 全球变化及其对策
第十一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十二章 自然地理学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