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精品教材          更多
规划教材          更多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2辑

中外媒介批评·(总)第2辑

定  价:39.8 元

丛书名:

抱歉,暨南大学出版社不参与样书赠送活动!

  • 作者:董天策 主编
  • 出版时间:2010/9/1
  • ISBN:9787811355598
  • 出 版 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206.2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
  • 开本:16开
  • 字数:(单位:千字)
9
7
3
8
5
7
5
8
5
1
9
1
8
  随着信息技术与传播事业的发展, 当今时代日益成为一个媒介化时代, 当今社会曰益成为一个媒介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媒介批评日益受到重视,一个媒介批评的空间正在形成。那么,媒介批评的空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空间?在媒介批评方兴未艾之际,这是一个不能不加以明确阐释的重要问题。
  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一说到“批评”,人们往往会认为就是对某种缺点和错误的指责或抨击,甚至是对某种错误思想、言行的批驳与否定,从而使“批评”一词成为一个否定性概念,尤其是“批评”与“表扬”的习惯性对举,更是大大强化了这种印象。应当说,这是由于过去相当长时期的“革命”话语与“斗争”哲学所浸染的结果。事实上, “批评”一词不仅具有这样的政治性含义,而且具有哲学性含义或学术性含义。在哲学或学术的意义上,批评其实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指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得失的分析、判断、评论。
  因此,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的媒介批评,并非对媒介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媒介的是非、善恶、美丑、得失的分析评判。这种分析评判,可能是对媒介现实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加以抨击,乃至否定,也可能是对媒介现实中的某些做法总结经验,加以肯定,倡导推广。换言之,媒介批评既可以是否定性的批评,也可以是肯定性的批评。当然,对于缺乏媒介批评传统的当代中国来说,适当强调媒介批评的否定性指向,加强对媒介现实中各种问题的分析、评论、批判,对于促进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也不能因为强调媒介批评的反思性、批判性乃至否定性,就扔掉媒介批评的建设性、倡导性、肯定性。对于媒介批评的价值取向,我们需要辩证思维。所谓“浇花除草”、“惩恶扬善”、“祛邪扶正”之类的俗语,正好反映了否定性批评与肯定性批评的辩证关系。
 我要评论
您的姓名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