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食物中获得能量,从而维持生命,繁衍不息。自古以来,中国人通过获取食物实现天人之际,祈求构筑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人们从大自然中发现可以食用的对象,有意识地种植、驯化、加工制作、流通储藏、祭祀天地祖先,并且以饮食调和人际关系。饮食是人们每天生活之必需,关系到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繁衍。食物的安全性也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安危。而附着在食物上的文化意义,则更是凸显了民族、区域、国家的文化特征。从看似寻常的饮食对象中,研究探索,发掘其中蕴藏的意义,可以启迪和激发我们的智慧。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据毛泽东主席身边医生徐涛回忆,毛泽东主席曾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菜饭,饮食也是文化。这些都说明:作为中华文化特色之一的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极大。作为华夏子孙,学习中华饮食文化也是我们了解自身、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责任担当。中华饮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涉及诸多学科。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华饮食文化,不仅能从更高的层面看待饮食与自身健康、饮食与人生、饮食与学术研究、饮食与相关产业发展,还能激发爱国主义,提高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成为积极生活的践行者,通过接触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可以打开视野,拓阔胸襟,并从中汲取灵感,启迪智慧。
以食品为核心的食品产业、食品品牌彰显了国家实力、企业实力。当下中国的食品企业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大,?品企业还不够强,青年一代肩负着振兴中国食品品牌的历史重任。作为食品专业的学子们,要成为一名复合型的青年科学家,饮食文化的学习不能缺失。对于非食品专业的学生而言,了解饮食文化,学习与饮食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饮食,于身心及学业精进大有裨益。从中国食品企业转型升级来看,企业要能运用新技术不断研发创新产品,从饮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品牌基因,方能打造新时代属于中国食品的国际化品牌。
本书分九章阐述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容,各章相互独立而又彼此衔接。主要内容包括: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述及饮食文化及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概述中华饮食文化发展历程及各历史阶段的特点,以从古至今的时间轴揭示其逻辑发展;从民俗的角度观照饮食文化的内涵;介绍古代饮食名人之论及各地饮食特色、食疗养生;从文献角度看饮食文化,会体味到它的生动性,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专门论述中华酒与茶文化,明示酒与茶其中的社会交往之道以及人生哲理;从介绍其他富有特色的中华饮食文化,如汤、粥、豆腐、面食、点心、小吃文化等,窥见中国人如何提升生活质量;透过中外比较的视野,能够明晰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文化中的地位,理解饮食文化交流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巨大意义。多角度地论述及探索,是希望学生能扩大视野,从更多元化的视角来探究食品科学与文化,从中激发出更多的创意,共同创造美食,共建人类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本书的作者为胡付照、徐兴海。胡付照具有商品学、工商管理、食品贸易与文化等多元学科学术背景,多年来在食品产业、旅游产业等从事教学研究,并且付诸实践,于食品文化、经济美学、品牌战略等学术方向兴趣浓厚,并有相关成果惠及社会大众。徐兴海在《史记》研究、食品文化研究、文献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长期从事中华文化及食品文化的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食品文化专业方向的博士、硕士生。徐兴海主编的《中国酒文化概论》《酒与酒文化》教材,被多所高校选为教材,启发同道共同推动饮食文化教育实践,为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体现了学者的责任担当,与学术贡献。
本书作者均为江南大学从事饮食文化研究的教师。由于作者视野及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纰漏甚至谬误之处,真诚期待得到有关专家学者与读者的批评指正。
作者
胡付照,江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级茶艺技师,无锡市首批入库社科专家,江南大学食品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无锡市委履职智库专家,九三学社江南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中国酒业协会文化委员会专家,中国及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食品文化、品牌战略、经济美学。出版《紫砂茗壶文化价值研究》《中华饮食文化与礼仪》《壶里乾坤》《触目润心》《一叶观心》《中国饮食思想史》(合著)等著作,发表论文70余篇,学术成果多次获得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
徐兴海,江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江南大学食品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史记》、食品文化。出版《食品文化论稿》《食品文化概论》《中国饮食思想史》《中国酒文化概论》《酒与酒文化》等著作,点校注释《觞政·胜饮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学术成果获得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
绪论/ 1
第1章 中华饮食文化含义/ 9
第1节 饮食文化的内涵/ 10
第二节 饮食文化研究/ 12
第三节 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 17
思考题/ 35
第二章 中华饮食文化发展历程/ 37
第1节 中华饮食文化的原创时期/ 38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秦汉/ 43
第三节 全面发展时期:魏晋隋唐/ 46
第四节 成熟时期:宋元明清/ 52
第五节 繁富时期:1840 年至今/ 57
思考题/ 59
第三章 中华饮食礼俗文化/ 61
第1节 古代礼仪中的饮食礼仪/ 62
第二节 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71
第三节 饮食文化与少数民族风俗/ 80
思考题/ 88
第四章 中华饮食风味与食疗/ 89
第1节 饮食文化与地方风味/ 90
第二节 中华食疗与健康养生/ 97
第三节 节气与饮食养生/ 104
思考题/ 116
第五章 中华饮食文化文献/ 117
第1节 中华饮食文化文献概述/ 118
第二节 汉字、语言中的饮食文化/ 128
第三节 文学作品与饮食文化/ 139
,
思考题/ 148
第六章 中华酒文化/ 149
第1节 酒的起源及历史/ 150
第二节 酒的分类与特色/ 156
第三节 中华酒文化内涵/ 173
思考题/ 196
第七章 中华茶文化/ 197
第1节 茶的起源及历史/ 198
第二节 中华茶文化内涵/ 204
第三节 茶的分类与茶具/ 215
思考题/ 227
第八章 其他独成体系的饮食文化/ 229
第1节 汤文化/ 230
第二节 粥文化、豆腐文化/ 232
第三节 面食文化及点心、小吃文化/ 236
第四节 其他特色饮食文化/ 243
思考题/ 253
第九章 世界文化视野下的中华饮食文化/ 255
第1节 中国人重视饮食文化/ 256
第二节 外国学者看中华饮食文化/ 258
第三节 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 259
练习题/ 273
参考文献/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