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168 元
丛书名:
抱歉,本教材暂不参与当前样书赠送活动!
- 作者:王穗苹,陈琦,周晓林
- 出版时间:2025/3/1
- ISBN:9787030815095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适用读者:心理学、生命科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心理学工作者和相关从业人员,以及对心理学、人工智能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 中图法分类:B842.1
- 页码:582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
- 字数:1000(单位:千字)
本书从基本的认知加工过程、知识的表征和组织、人类高级认知以及认知的差异性与应用等几个模块入手,全面统合基于计算机隐喻的认知和行为研究取向、从大脑活动的角度揭示认知功能和结构的认知神经科学取向,以及运用计算建模为主要手段揭示认知各成分如何相互影响的认知科学取向,系统梳理了认知心理学的源流、理念、当前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应用,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如何对人类心智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证检验。
全书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论”,主要介绍认知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沿革以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基本的认知加工”,主要从动态的加工过程来分析认知加工。第三部分“表征与知识的组织”,主要从内容和产品的角度来分析认知操作的对象。第四部分“人类高级认知”,强调人类对信息处理的复杂应用,各章同时牵涉动态的过程和相对静态的表征,各自对所属的认知成分有不同的界定。第五部分“认知的差异与应用”,讨论认知心理学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目录
序
第一部分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4
一、认知的定义 4
二、心智的结构、功能和运作过程概述 6
三、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 8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从意识、行为到心智 9
一、心理学研究的哲学视角: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10
二、心理学研究的独立视角:对心智结构和功能的初步探索 11
三、从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有必要理解心智的黑箱吗? 13
四、认知革命与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15
五、认知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19
六、当代认知心理学与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 22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与重要研究问题 24
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24
二、认知心理学关注的基本问题 27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构建 29
一、类比法与人类心智加工理论的构建 29
二、作为符号加工的认知:信息加工取向 30
三、作为网络联结的认知:联结主义取向 32
四、认知心理学理论建构的演变:从语言描述到精准量化 35
第二章 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39
第一节 实验法 39
一、实验法的基本思路 40
二、行为实验 41
三、脑活动记录 48
四、脑刺激/损伤研究 56
第二节 相关法 59
一、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 59
二、相关研究的类型 60
三、表征相似性—不同客体在大脑中的激活模式 68
四、从相关走向因果 70
第三节 计算建模和人工智能 71
一、计算建模的研究思路 71
二、计算建模的理论来源与作用 72
三、计算建模的典型模型及其研究示例 74
四、大数据建模在心理学理论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和局限性变革 81
第二部分 基本的认知加工
第三章 知觉 89
第一节 心理物理与知觉组织的基本原理 89
一、视觉研究与心理物理学 90
二、格式塔知觉组织原理 92
三、认知的基本单元及相关理论 94
第二节 知觉理论 97
一、知觉生态理论与计算 97
二、Marr的视觉计算理论 99
三、知觉理论的局限:意识难题、停机问题 100
第三节 视知觉 102
一、视觉的生理基础简介 102
二、盲点与知觉填充 106
三、立体视觉和双眼竞争 108
四、视觉适应与视觉后效 109
五、错觉和大小、颜色恒常性 111
六、知觉分类 113
第四节 跨模态知觉 114
一、多感官的汇聚和整合 114
二、McGurk效应 116
三、联觉 118
第四章 注意 123
第一节 注意概述 123
一、注意的含义 123
二、注意的类别 124
三、注意的功能 130
第二节 注意的经典理论 132
一、过滤器理论 132
二、资源理论 135
三、双加工理论 136
四、特征整合理论 140
第三节 注意节律 142
一、注意的时间动态分配 142
二、注意的内在节律性 143
三、注意在时间上对信息进行组织 144
第四节 归一化模型和注意 149
一、空间注意和时间注意的归一化模型 150
二、基于特征的注意和基于客体的注意归一化模型 152
三、内部注意和外部注意的归一化模型 153
四、有意识注意和无意识注意的归一化模型 153
第五节 注意与意识 155
一、意识概述 155
二、注意的产生是否需要意识? 157
三、意识的产生是否需要注意? 158
第五章 工作记忆 163
第一节 工作记忆概述 163
一、工作记忆的概念 163
二、工作记忆模型 164
三、工作记忆的测量 169
第二节 工作记忆的静态功能:信息存储 171
一、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存储单位 172
二、工作记忆的存储容量 173
三、工作记忆的信息存储质量 177
四、工作记忆存储信息的神经机制 179
五、工作记忆存储信息的消退机制 181
第三节 工作记忆的动态功能:信息加工与操纵 183
一、工作记忆的信息编码机制 183
二、工作记忆对存储信息的整合与操纵 185
三、工作记忆中的表征复述机制 187
四、工作记忆的信息提取机制 190
五、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的交互机制 192
第四节 工作记忆的个体差异、发展与训练 192
一、工作记忆的个体差异 192
二、工作记忆的发展 196
三、工作记忆训练 198
第六章 长时记忆 201
第一节 长时记忆概述 201
一、长时记忆的概念 201
二、长时记忆的基本特征 202
三、长时记忆的遗忘与保持 202
四、长时记忆的理论假说 204
第二节 长时记忆的类型 206
一、长时记忆的分类标准 206
二、陈述性记忆 208
三、非陈述性记忆 210
四、长时记忆分类的认知神经基础 212
第三节 长时记忆的动态过程 213
一、记忆编码 213
二、记忆的提取 217
三、记忆巩固、记忆再巩固及整合 218
第四节 长时记忆的重构与扭曲 222
一、长时记忆的重构 223
二、虚假记忆产生的认知机制和理论模型 224
三、植入记忆 226
四、植入记忆的伦理问题探讨 229
第五节 长时记忆的调控 230
一、记忆重激活 231
二、记忆重放 233
三、长时记忆遗忘的本质与作用 234
四、长时记忆的调控手段 238
五、长时记忆的促进与增强手段 240
六、长时记忆与人工智能 246
第三部分 表征与知识的组织
第七章 心理表象和空间表征 253
第一节 知识的内部表征 254
一、双重编码理论 254
二、命题理论 255
三、关系-组织假说 256
第二节 视觉表象 256
一、广义和狭义的视觉表象 257
二、对视觉表象的操纵 259
三、视觉表象的测量 261
四、视觉表象的产生机制 265
第三节 空间表征与认知地图 271
一、空间表征 271
二、认知地图 274
第四节 运动表象 276
一、运动想象与真实运动的相似性 277
二、运动想象与真实运动的神经机制的区别 279
第五节 心理表象的应用 280
一、心理表象在脑机接口上的应用 281
二、心理表象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282
三、心理表象在临床中的应用 283
第八章 概念和语义组织 286
第一节 概念和语义 286
一、概念的含义 286
二、概念和语义的关系 287
三、概念的结构 288
四、语义模型 291
第二节 概念形成 296
一、概念范畴形成 296
二、婴儿概念学习 297
第三节 概念表征 298
一、概念表征的内容本质:符号还是模拟? 298
二、概念和语义知识的神经表征 300
三、由语境调节的概念表征 303
第四节 概念合成 304
一、概念合成和语义构建 304
二、隐喻加工 306
三、概念表征研究的难点 307
第四部分 人类高级认知
第九章 语言 313
第一节 语言过程的基本假设 313
一、语言先天性假说 313
二、模块化理论 314
三、沃尔夫假说 315
第二节 词汇识别 317
一、阅读中的词汇识别及相关模型 318
二、言语听觉机制与口语词汇识别 325
第三节 语言理解与交流 334
一、句子加工的理论模型 334
二、语篇加工的理论模型 343
三、语用理解 345
四、言语沟通的基本准则 347
第四节 语言产生与沟通 350
一、口误 350
二、言语产生障碍 352
三、言语产生理论 354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363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363
一、问题的定义及分类 364
二、问题表征 366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370
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策略及影响因素 373
一、问题解决策略的类型 373
二、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376
第三节 创造力概述 378
一、创造力的定义 378
二、创造力的特性 379
三、创造力的类型 381
四、创造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382
五、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383
第四节 创造力认知的理论模型 386
一、创造力认知的经典理论模型 386
二、创造力认知理论模型的发展 388
三、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顿悟 390
第十一章 推理和决策 397
第一节 推理概述 397
一、推理的定义与分类 398
二、演绎推理 398
三、归纳推理 404
四、类比推理 409
五、推理的神经基础 411
第二节 概率推理 412
一、概率推理概述 413
二、贝叶斯模型基础 415
三、层次贝叶斯模型 417
四、隐马尔可夫模型 418
第三节 决策概述 420
一、期望效用理论的发展 420
二、前景理论 426
三、跨期决策 432
四、决策的神经基础 433
第四节 决策过程 435
一、强化学习模型 435
二、证据积累模型 444
第十二章 社会认知 455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455
一、社会认知的观点与理论 455
二、社会认知独特的研究内容 457
第二节 自我加工 459
一、自我概念 459
二、自我参照 460
三、自尊与自恋 462
四、自我服务偏差 465
第三节 认识他人 466
一、社会推断 467
二、归因 475
三、态度 477
四、刻板印象 481
第四节 社会认知与情绪和行为 486
一、社会认知与情绪 486
二、社会认知与行为 489
三、群体认知与行为 496
第五部分 认知的差异与应用
第十三章 人类认知的差异性 507
第一节 认知发展 507
一、认知发展的基本问题 508
二、认知能力的发展 510
三、神经发育 511
四、认知与老龄化 517
第二节 认知与个体差异 524
一、个体差异研究的重要性 524
二、性别差异 527
三、专家和新手 531
四、认知风格 532
第三节 认知与文化差异 534
一、文化多样性与认知 534
二、基于脑的文化模型 535
三、认知文化差异研究范式 537
四、文化与人类认知系统的交互 539
第十四章 认知心理学的应用 546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应用研究的发展历史和模式 547
一、认知心理学应用研究的发展历史 547
二、认知心理学应用研究的意义 549
三、认知心理学应用研究的基本类型 550
第二节 认知能力的评估 551
一、早期的通用认知评估—智力测验 552
二、针对特殊行业的认知能力测试 554
三、认知障碍评估 556
四、认知测试的发展趋势 558
第三节 认知能力的训练 559
一、认知训练的类型 560
二、认知训练的应用领域 562
三、认知训练的发展趋势 563
第四节 基于人类认知特性的设计 564
一、建立设计和评估指导原则 565
二、优化信息的呈现方式 566
三、确定信息呈现的参数范围 567
第五节 认知心理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 568
一、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联系 568
二、由人类智能启发的人工智能算法 570
三、认知心理学帮助计算机科学解决人工智能的“黑箱”问题 573
四、认知心理学应用的前景 574
参考文献 577
附录 大脑解剖术语及简称 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