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与同类教材相区别有两个方面:第一,思想性,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工作的讲话精神。具体是教材很好地融合了价值引领和课程思政的主旨,它在采风的学科教学中贯彻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思想主线,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第二,内容把向,它应用于美术、绘画类专业的实际教学。相对现有教材来讲,一是区别于《写生采风教程》面向大学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采风的对象以及内容差异;二是解决了《艺术考察》理论探讨分量过大而绘画写生教学指导不足的问题;三是充实了《艺术考察与采风》侧重于采风总体框架而具体内容不够的问题。
本教材立足湖北省一流专业江汉大学美术学专业和湖北省本科一流课程江汉大学《采风》课程,同时,《采风》还是学校课程思政首批示范课程,编著者为湖北省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学校课程思政促进中心执行副主任,从事《采风》教学20余年,掌握有大量的国内外相关学科案例,对教材涉及的学科内涵和外延均有清晰的驾驭,能够瞄准高水平标杆呈现教材。
采风课程是高等学校美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目标来讲,不论什么专业方向开设这门课程都离不开两个共性特点。一方面,它是设置于美术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创作课程之间的实践环节,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下,结合相关专业方向的课程目标,带领学生到采风基地和实践现场,通过完成采风写生、艺术考察等学习任务,达到提高审美眼界、夯实写生能力、收集创作素材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它是影响学生形成价值观和艺术创作观的教育桥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对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对真善美的感受与表现能力等均属于这门课程教学、实践和培养的范畴。因此可见这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为了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有关精神,帮助未来美术工作者通过采风课程完成上述目标,十分有必要总结高校美术类专业多年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丰富经验,依托作者负责的湖北省高校本科一流课程江汉大学采风课程的长期建设和教学积累,在以往为数不多的同类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新的教学理念提炼、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思政融入,形成一部适应美术、绘画、设计专业大中专学生学习参考和任课教师教学使用的系统性教材。本教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未来美术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创作精品、服务社会的专业思想为育人理念,吸收国内外美术采风、创作和教学的成功经验,针对学生实际,锚定采风写生、艺术考察、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教材的特色在于提出红绿黄三色思想的教学理念(其中红色代表在采风途中安排考察革命遗址和红色资源,主要对应责任担当的课程思政元素;绿色代表写生自然景观和纯朴人物,主要对应家国情怀的课程思政元素;黄色代表考察乡土中国的悠久文化和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主要对应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元素),力求在各项目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对于时代担当、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的崇敬之心,筑牢中华文化自信。各高校在有目标、有计划的采风教学中结合这一思路实施,能够进一步丰富各具特色的艺术 思政教学模式。在内容分布上,本教材包括第一章采风写生、第二章艺术考察2个部分。第一章涵盖采风课程中的速写写生、油画写生、水粉画写生和采风摄影4类动手实践,第二章包括民俗民间美术考察、少数民族美术考察、博物馆美术考察、古代佛教美术考察等4个方面的考察实践,共计8节内容。任课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根据承担课程所在专业、专业方向和教学任务选用相关章节进行教学。本教材编写严谨规范,深入浅出地传授各教学项目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语言亲切、通俗、流畅,实践案例丰富,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和体验感。每节*后设有练习与思考题,旨在对应课程目标,形成教学闭环。本教材兼顾了知识性和可读性,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易于操作。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和认真实践,学生一定能够在采风课程中获得很好的艺术长进。彭燃
彭燃,男,教授,江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分委会专家。武汉市教师学科带头人。湖北省一流课程负责人,教学成果获得湖北省政府颁发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主要讲授《采风》《油画》《毕业创作》等课程。2013年教学成果《油画专业教学结合美术馆资源学习的模式创新》获得湖北省政府颁发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教学成果《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结合地方非遗传承发展的实践创新》获得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认定二等教学成果。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校油画专业教学与公共美术场馆资源对接研究》(SE2011-5-9)结题。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展促教油画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结题。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下的高校民间美术教学研究》结题。
第一章 采风写生 /1第一节 采风中的速写写生 /2第二节 采风中的油画写生 /29第三节 采风中的水粉画写生 /58第四节 采风记录的第二方式:摄影 /64第二章 艺术考察 /72第一节 民俗民间美术考察 /73第二节 少数民族美术考察 /82第三节 博物馆美术考察 /93第四节 古代佛教美术考察 /100参考文献 /118后记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