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工程热力学》(第2版)的基础上,参照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热物理、工程物理等本科专业,以及行健书院、未央书院、自强书院等的教学大纲,根据近年来的学科发展并参考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经验和优点,基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修订而成。本书充实并强化了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的论述,力求严谨深入、由浅入深,并突出工程观点,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体系编排方面注意与物理、化学等课程的衔接,起点较高,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并且将气体动力循环、蒸汽动力循环、制冷循环以及湿空气过程紧接在基本定律之后,依理想气体、蒸汽与湿空气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加深对热力学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全书取材广泛,内容有所拓宽,着意反映一些科技进展,加强了?的概念、计算及应用的叙述;增加了超临界蒸汽动力循环的介绍;针对环境保护的热点——温室气体控制,着重介绍了环保方面对制冷工质提出的新要求与挑战。本书可用作高等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工程、车辆工程、暖通空调、储能工程、核能工程,以及工程热物理等专业的教科书或参考书,也可供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概念清晰,体例新颖,注重能源领域实践能力培养,是能源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清华大学精品课配套教材,被多所高校选用,广受好评。
本书是根据制定的“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参照清华大学四年制相关学科培养方案,在清华大学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2011年第2版教材的基础上再次修订而成的。
本书基本反映了我们在清华大学讲授“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吸收了国内外同类教科书的优点与经验。
在体系编排方面,本书将气体动力循环、水蒸气和蒸汽动力循环以及制冷循环等紧接在热力学优质、第二定律之后,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定律的理解,更好地掌握与运用基本定律。
在内容方面,本书力图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进行严密而深入的论述,充实热力学基本定律的本质及其数学表达式。例如,开口系统能量方程、熵的性质及熵方程、及的计算、热力学微分关系式及其应用等内容,突出工程观点,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热力学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本书还注意引进国内外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与新技术,更新与充实了内容。例如,考虑到国际计量大会对基本物理量的重新定义,增加了关于温度单位的基于玻耳兹曼常数的新定义; 考虑到能源合理利用和节能工作的需要,深化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分析方法的叙述,加强了物理与化学,分析、损失等概念,以及新国标中的新基准,并引入对熵的微观意义的介绍; 又如,根据研究结果,对水及水蒸气热力性质进行了修订,并结合蒸汽动力循环的发展,增加了超临界蒸汽动力循环的介绍及其练习题; 针对环境保护的热点——温室气体控制,着重介绍了环保方面对制冷工质提出的新要求与挑战。
在编写安排方面,本书尽量避免与物理、化学等课程不必要的重复,但又注意保持相应的衔接。例如,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基本热力过程、理想混合气体等部分采用总结归纳的方法加以叙述,不从头推导; 在化学热力学部分中,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反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融合在化学热力学的整个叙述中,而不另列一节。这样,使本书在取材方面有一定的深度,起点较高。
为了帮助学生复习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每章均有例题、思考题和习题,这些题的针对性、启发性与工程性较强,并与正文内容密切配合。全书采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参加本书第1版编写工作的有朱明善、刘颖、林兆庄和彭晓峰。绪论与第1、9、10章由朱明善编写; 第2、3、4、6、7章由刘颖编写; 第5、8、11章由林兆庄编写; 第12章由彭晓峰编写。全书由朱明善统稿。
在本书第2版的修订中,史琳、吴晓敏和段远源进行了主要改编工作,刘颖和林兆庄进行审定。其中,第1~4章由史琳改编,第5~12章由吴晓敏改编,水蒸气物性软件由段远源编写,全书由吴晓敏统稿。
在本书第3版的修订中,史琳主要进行前言、绪论、第1章、第4章、第8章和第12章的改编工作,吴晓敏主要进行第2章、第3章、第9章、第10章的改编工作,段远源主要进行第5章、第6章的改编工作,杨震主要进行第7章、第11章的改编工作。全书由史琳统稿。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与不妥之处,请读者指正。
编者
2025年春于清华园
史琳,教授,博士,长期从事工程热力学教学,精品课及资源共享课负责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清华大学标杆课程,清华大学基础课教学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位分委员会主席。
绪论
0-1热能及其利用
0-2热能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
0-2-1蒸汽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
0-2-2燃气轮机装置的工作原理
0-2-3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0-2-4压缩制冷装置的工作原理
0-3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
0-4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第1章基本概念
1-1热力系统
1-1-1系统与外界
1-1-2闭口系统与开口系统
1-1-3简单系统、绝热系统与孤立系统
1-1-4均匀系统与非均匀系统,单元系统与多元系统
1-2状态和状态参数
1-2-1热力系统的状态和状态参数
1-2-2状态参数的数学特性
1-2-3广延参数与强度参数
1-3基本状态参数
1-3-1压力
1-3-2比容及密度
1-3-3温度
1-4平衡状态
1-4-1平衡状态的概念
1-4-2实现平衡的充要条件
1-5状态方程和状态参数坐标图
1-5-1状态公理
1-5-2状态方程
1-5-3状态参数坐标图
1-6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
1-6-1准静态过程
1-6-2耗散效应
1-6-3可逆过程
1-7功量
1-7-1功的定义
1-7-2准静态过程中的容积变化功——膨胀功和压缩功
1-7-3其他形式的准静态功
1-8热量与熵
1-8-1热量
1-8-2熵
1-8-3T-S图
1-9热力循环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热力学优质定律
2-1热力学优质定律的实质
2-2储存能
2-2-1内部储存能——内能
2-2-2外部储存能
2-2-3系统的总储存能
2-3闭口系统的能量方程
2-4开口系统的能量方程
2-4-1推进功
2-4-2开口系统的能量方程
2-4-3焓
2-5稳定流动能量方程
2-5-1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的引出
2-5-2稳定流动过程中几种功的关系
2-5-3准静态条件下的技术功wt
2-5-4准静态条件下热力学优质定律的两个解析式
2-5-5机械能守恒关系式
2-6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的应用
2-6-1热交换器
2-6-2动力机械
2-6-3压缩机械
2-6-4喷管
2-6-5绝热节流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理想气体的性质与过程
3-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3-2比热容
3-2-1比热容的定义和单位
3-2-2定容比热容和定压比热容
3-3理想气体的内能、焓和比热容
3-3-1理想气体内能和焓的特性
3-3-2理想气体的比热容
3-3-3理想气体内能和焓的计算
3-4理想气体的熵
3-5研究热力过程的目的和方法
3-6绝热过程
3-6-1绝热过程的过程方程
3-6-2过程初、终态基本状态参数间的关系
3-6-3过程曲线
3-6-4绝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3-7基本热力过程的综合分析
3-7-1多变过程方程
3-7-2多变过程的分析
3-7-3应用p-v图与T-s图分析多变过程
3-8变比热容的可逆绝热过程
3-9气体的压缩
3-10活塞式压气机的过程分析
3-10-1压气机理论压气功
3-10-2分级压缩、中间冷却
3-10-3活塞式压气机的余隙影响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
4-1自然过程的方向性
4-1-1摩擦过程
4-1-2传热过程
4-1-3自由膨胀过程
4-1-4混合过程
4-1-5燃烧过程
4-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与表述
4-3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4-3-1卡诺循环
4-3-2卡诺定理
4-4热力学温标
4-5熵的导出
4-6克劳修斯不等式
4-7不可逆过程熵的变化
4-7-1不可逆过程熵变分析
4-7-2熵变的计算
4-8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分析
4-8-1孤立系统熵增原理
4-8-2做功能力损失
4-8-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局限性
4-9熵方程与熵的微观意义
4-9-1闭口系统的熵方程
4-9-2开口系统的熵方程
4-9-3熵的微观意义
4-9-4关于熵的小结
4-10及其计算
4-10-1与能
4-10-2物理的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气体动力循环
5-1活塞式内燃机动力循环
5-1-1活塞式内燃机实际循环的抽象与概括
5-1-2活塞式内燃机的理想循环
5-2活塞式内燃机各种理想循环的比较
5-2-1具有相同的压缩比和吸热量的比较
5-2-2具有相同的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的比较
5-2-3最高压力和热负荷q1相同的比较
5-3斯特林循环
5-4勃雷登循环
5-4-1燃气轮机装置的理想循环
5-4-2燃气轮机装置的实际循环
5-5提高勃雷登循环热效率的其他途径
5-5-1采用回热
5-5-2回热基础上的分级压缩中间冷却
5-5-3回热基础上的分级膨胀中间再热
5-6喷气式发动机简介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水蒸气的性质与过程
6-1纯物质的热力学面及相图
6-2汽化与饱和
6-3水蒸气的定压发生过程
6-3-1水的定压预热过程
6-3-2饱和水定压汽化过程
6-3-3干饱和蒸汽的定压过热过程
6-4水及水蒸气状态参数的确定及其热力性质图表
6-4-1水及水蒸气状态参数的确定原则
6-4-2水及水蒸气热力性质表
6-4-3水蒸气焓熵图
6-5水蒸气的热力过程
6-5-1定压过程
6-5-2绝热过程
6-5-3定温过程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蒸汽动力循环
7-1概述
7-2朗肯循环
7-2-1朗肯循环定量计算方法
7-2-2朗肯循环定性分析
7-2-3蒸汽参数对热效率的影响
7-3实际蒸汽动力循环分析
7-3-1热效率法
7-3-2分析法
7-3-3两种方法比较
7-4蒸汽再热循环
7-5回热循环
7-5-1回热循环概念
7-5-2回热循环计算
7-5-3回热循环与朗肯循环比较
7-5-4多级回热循环
7-6热电联产循环
7-7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简介
7-8超临界蒸汽动力循环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制冷及热泵循环
8-1空气压缩制冷循环
8-2蒸气压缩制冷循环
8-3制冷剂
8-3-1对制冷剂的一般热力学要求
8-3-2环境保护对制冷剂提出的新要求
8-3-3制冷剂命名规则
8-4吸收式制冷循环
8-5吸附式制冷循环
8-6热泵循环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理想混合气体和湿空气
9-1混合气体的成分
9-1-1成分
9-1-2成分表示方法的换算
9-1-3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和折合气体常数
9-2分压定律与分容积定律
9-2-1分压力与分压定律
9-2-2分容积与分容积定律
9-3混合气体的参数计算
9-3-1总参数的加和性
9-3-2比参数的加权性
9-3-3理想混合气体的焓
9-4理想气体绝热混合过程的熵增
9-5湿空气的性质
9-5-1饱和与未饱和
9-5-2结露和露点
9-5-3相对湿度及含湿量
9-6湿空气的焓、熵与容积
9-6-1湿空气的焓值
9-6-2湿空气的熵值
9-6-3湿空气的容积
9-7比湿度的确定和湿球温度
9-7-1绝热饱和温度
9-7-2湿球温度
9-8湿空气的焓湿图与热湿比
9-9湿空气的基本热力过程
9-9-1加热或冷却过程
9-9-2冷却去湿过程
9-9-3绝热加湿过程
9-9-4加热加湿过程
9-9-5绝热混合过程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热力学微分关系式及实际气体的性质
10-1研究热力学微分关系式的目的
10-2特征函数
10-2-1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
10-2-2特征函数
10-3数学基础
10-3-1全微分的条件
10-3-2循环关系式与倒数式
10-3-3链式与不同下标式
10-3-4麦克斯韦关系
10-4热系数
10-5熵、内能和焓的微分关系式
10-5-1熵的微分关系式
10-5-2内能的微分关系式
10-5-3焓的微分关系式
10-6比热容的微分方程
10-6-1比热容与压力及比容的关系
10-6-2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的关系
10-7克拉珀龙方程和焦-汤系数
10-7-1克拉珀龙方程
10-7-2焦-汤系数
10-8实际气体对理想气体性质的偏离
10-9维里方程
10-9-1维里方程概念
10-9-2截断型维里方程
10-10经验性状态方程
10-10-1范德瓦耳斯状态方程
10-10-2R-K状态方程
10-11普遍化状态方程与对比态原理
10-11-1普遍化状态方程
10-11-2对比态原理
10-11-3通用压缩因子图
思考题
习题
第11章气体在喷管中的流动
11-1稳定流动基本方程式
11-1-1连续性方程
11-1-2能量方程式
11-1-3可逆绝热过程的过程方程
11-2声速
11-3促进速度变化的条件
11-3-1力学条件
11-3-2几何条件
11-4喷管的计算
11-4-1设计计算
11-4-2喷管的校核计算
11-5有摩擦阻力的绝热流动
11-6定熵滞止参数
思考题
习题
第1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12-1概述
12-1-1有化学反应的热力系统与平衡
12-1-2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
12-2热力学优质定律在反应系统中的应用
12-2-1化学反应系统的优质定律表达式
12-2-2化学反应热效应与燃料热值
12-2-3标准生成焓
12-2-4理想气体反应热效应Qp与QV的关系
12-3化学反应过程的热力学优质定律分析
12-3-1燃料热值计算
12-3-2燃烧过程放热量计算
12-3-3理论燃烧温度
12-4化学反应过程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
12-4-1化学反应过程的最大有用功
12-4-2标准生成吉布斯函数
12-4-3化学
12-4-4燃料的化学
12-4-5损失(做功能力损失)
12-5化学平衡
12-5-1化学反应方向和限度的判据
12-5-2反应度
12-5-3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12-5-4化学平衡常数
12-5-5温度、压力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12-6热力学第三定律
12-7非常熵及其应用
思考题
习题
习题答案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