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自问世以来,为它作注解者何止千家。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所作之注解,无论从宗教角度还是从学术角度,它都是佼佼者。
不仅因为憨山大师是佛教的大成就者,具有大智慧,而且还因为大师博学多才,精通老庄孔孟诸子百家的学说。《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把大智慧者憨山大师的思想奉献给了大家,读后会使人产生超越诸家之见的感觉。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的作者是那罗延屈、海印沙门、释德清。
《论心法》;《论去取》;《论学问》;《论教乘》;《论工夫》;《论行本》;《论宗趣》;《老子道德经解》;《道德经序》;《老子传》;《发明宗旨》;《发明趣向》……《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作者那罗延屈、海印沙门、释德清)把大智慧者憨山大师的思想奉献给了大家,读后会使人产生超越诸家之见的感觉。
逸尘,1933年出生于四川双流。大学中文系本科。曾在教育、宣传、农业、财政等部门工作过。早年喜欢文学,有过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著作发表。教过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现代经济管理、会计学等课程。从事过气象、农业、农机等专业的科研工作,并有四项成果获得省级奖励。知识面较广。退休后从事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研究探索,被聘为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著作有《禅定指要》、《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等。
序言前言憨山大师生平及其著作观老庄影响论(三教源流同异论)叙意论教源论心法论去取论学问论教乘论工夫论行本论宗趣老子道德经解道德经序老子传发明宗旨发明趣向发明工夫发明体用发明归趣老子道德经解(上篇)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老子道德经解(下篇)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第四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第五十章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四章第五十五章第五十六章第五十七章第五十八章第五十九章第六十章第六十一章第六十二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六十五章第六十六章第六十七章第六十八章第六十九章第七十章第七十一章第七十二章第七十三章第七十四章第七十五章第七十六章第七十七章第七十八章第七十九章第八十章第八十一章后记
尝观世之百工技艺之精,而造乎妙者,不可以言传。效之者,亦不可以言得。况大道之妙,可以口耳授受,语言文字而致哉。盖在心悟之妙耳。是则不独参禅,贵在妙悟。即世智辩聪、治世语言、资生之业、无有一法不悟而得其妙者。妙则非言可及也。
故吾佛圣人说法华,则纯谭实相。乃至妙法,则未措一词,但云如是而已。至若悟妙法者,但云善说法者。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而华严五地圣人,善能通达世间之学。至于阴阳术数、易理八卦、图书印玺、医方辞赋,靡不该练,然后可以涉俗利生。
故等觉大士,现十界形。应以何身何法得度,即现何身何法而度脱之。由是观之,佛法岂绝无世谛?而世谛岂尽非佛法哉!由人不悟大道之妙,而自画于内外之差耳。道岂然乎。
窃观古今卫道藩篱者,在此则日,彼外道耳。在彼则日,此异端也。
大而观之,其犹贵贱偶人,经界太虚,是非日月之光也。是皆不悟自心之妙而增益其戏论耳。盖古之圣人无他,特悟心之妙者,一切言教,皆从妙悟心中流出,应机而示浅深者也。故日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此法界。
是故吾人不悟自心,不知圣人之心。不知圣人之心,而拟圣人之言者,譬夫场人之欣戚,虽乐不乐,虽哀不哀,哀乐原不出于己有也。哀乐不出于己,而以己为有者,吾于释圣人之言者见之。
【注】 世智辩聪:指世间智慧和善于言说治理等。
实相:指万有之本体。又名法性、真如。《顿悟入道要门论》说: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
华严五地:华严分菩萨为十地,华严五地,指修持达到五地境界者。
五地菩萨必须精通世间各种技艺学问,便于度化众生。
术数:或称数术,术指方术,数指气数。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到的现象,来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这方面的学问叫术数。
汉书艺文志,列天文、历法、蓍龟、五行、杂占、形法等为术数。后世以星占、卜筮、六土、奇门遁甲、命相、测字、起课、堪舆等为术数。
图书印玺:官印日印,私印日图书,皇印日玺。
此指篆刻治印方面的学问。
靡不该练:靡(m1),无,没有。该,同赅,完备。练,熟练。
等觉大士:大乘阶位之五十一品菩萨。断四十一品之无明,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菩萨位之极品。大士,菩萨之通称,无自利利他之行为者称下士,有自利而无利他之行者称士,既自利又利他者称上士。运心广大,能建佛事故名大士。
世谛:世俗之道理。
太虚:文中指虚空。
戏论:非理之言论,无意义之言论。
场人:集市上卖艺之人。
欣戚:高兴和悲哀。
【解】 我曾观察过世间工匠制出的精妙物品,其技艺之精是不可以言传的。仿效的人,也不可以达到那种水平。何况大道之妙,更不.-j-~口耳相授或从语言文字得到。所以说不光是参禅才提倡妙悟。即使是人世间的聪明才智,足可治世的语言文字,和那些有利于民生的行业。他们所用的妙法,都是从悟中得来。任何妙法都不是任何语言可以传授的。
所以释迦佛说《法华经》,只谈实相,没有用一词一句来谈妙法。
只说就是这个样子。至于对那些已悟妙法的人,只说他是善于说法者。
治理世间的语言文字和经营各种产业的方法,都是顺应于正法的。而修大乘佛法的五地菩萨,他们对世间诸法都通达知晓。如阴阳术数、易理八卦、图书印玺、医方辞赋,都非常熟练。有这些本事,就可以到世间去利益众生。
所以修到等觉位的菩萨,能够根据需要,在不同世界现形。众生应以何身何法得度,即现该身以该法而度脱之。由此看来,能说佛就没有世间法吗?能说世间法就都不是佛法吗?由于人们不悟大道之妙。自己画出区分内外的差别。道岂能是这样的吗? 看一看从古到今卫道的人,总喜欢说某某是外道。而对方则说:你是异端。总的来看,这样的卫道者,就像给无知的木偶分出高低智愚,或者像在虚空里去打桩划界一样,这并不是日月的光明,都是不悟自心之妙而说了许多戏论。古代的圣人没有别的,只是悟到了心之妙。他们的说法都是从妙悟心中流出来的。根据对象的不同显示它的深浅。
所以说,圣人之言,无不从这一法界流出,也无不回到这个法界。
所以,我们不悟自心,是不能理解圣人之心的。
不理解圣人之心,而要像圣人那样说出教化众生的语言,就像舞台上的人所表现的高兴和悲哀一样,虽然乐,不是真正的乐。虽然哀伤也不是真正的哀伤。哀和乐都不是自己所有。这种哀乐不出于自身,而以自身为有此哀乐的人,我从那些解释圣人之言的人中见到了。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