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34 元
丛书名: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国家骨干高职校项目建设规
- 作者:常克林,李秀玲 编
- 出版时间:2011/8/1
- ISBN:9787564128043
- 出 版 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230
- 页码:289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 字数:(单位:千字)
《基础会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国家骨干高职校项目建设规划教材》是针对高职高专、成人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及其他兴趣爱好者学习会计知识的入门基础教材,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为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以及电算化会计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披露(报告)和会计模拟等。《基础会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国家骨干高职校项目建设规划教材》在充分考虑高职、高专教学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立足以《会计法》和新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为准绳,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力求通俗易懂。
《基础会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国家骨干高职校项目建设规划教材》适用于高职高专财经类在校学生,也可供在职会计人员以及社会会计培训选用。
第一章 会计确认
第一节 会计确认
一、会计确认的含义
二、会计确认的原则
三、会计确认的标准
第二节 会计的含义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二、会计的含义及分类
三、会计的目标
四、会计的基本职能
第三节 会计的基本假设和会计原则
一、会计的基本假设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四节 会计核算基础、核算内容及一般要求
一、会计核算基础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三、会计核算的内容
第五节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一、会计对象
二、会计要素
三、会计等式
第六节 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
一、会计科目
二、会计账户
三、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第七节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一、会计机构
二、会计人员
三、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
四、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
五、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课后习题
第二章 会计计量
第一节 会计计量
一、会计计量概述
二、会计计量的价值属性
三、会计计量的数量属性
第二节 会计核算方法
一、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二、复式记账
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四、登记账簿
五、成本计算
六、财产清查
七、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第三节 复式记账法
一、单式记账法
二、复式记账法
三、借贷记账法
四、会计分录和账户对应关系
第四节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一、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
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第五节 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核算
一、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
二、筹集资金业务的核算
三、供应过程的核算
四、生产过程的核算
五、销售过程的核算
六、利润形成的核算
七、利润分配的核算
八、其他业务的核算
第六节 财产清查
一、财产清查概述
二、财产清查的种类
三、财产清查的一般程序
四、财产物资的盘存制度
五、财产清查的方法
六、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课后习题
……
第三章 会计记录
第四章 会计披露
第五章 会计模拟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即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以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1.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
在会计核算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
2.明确会计主体,才能把握会计处理的立场
例如甲单位向乙单位销售商品时,对甲单位来说形成了一笔销售收入,而对乙单位则是一笔购买支出,同样是一笔业务,由于所处的立场不同,会计处理的结果就不同。
3.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例如,甲企业购买了一辆车,则企业应予以确认和计量;若该车是厂长个人购买的,则不应确认和计量。
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个子公司,母、子公司是不同的法律主体,即独立的经济实体,各自均为会计主体。同时,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这个企业集团(不是法律主体)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将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
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资产就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耗用、出售或转换,承担的债务也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清偿,经营成果也会不断形成,这是会计核算所必需的。
持续经营前提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是正确进行财产计量和收益确认的理论依据。例如,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才能以历史成本作为企业资产的计价基础,才能认为资产在未来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固定资产的价值也才能够按照使用年限的长短以折旧的方式计入费用等。如果没有持续经营这一基本前提,一些公认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将因缺乏存在的基础而无法采用。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其目的是分期结算账目,计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它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期间通常分为会计年度和会计中期。会计年度是指以一个完整的日历年度确定的会计期间,按年度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称为年报;会计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在我国,会计年度采用日历制,即自公历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会计期间的划分对会计核算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正是因为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有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会计记账基础。在此基础上,会计处理可以运用预收、预付、应收、应付、预提和待摊等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