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教育部所列的经济管理类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基础课程。全书共10章,第一章导论是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概括性介绍;第二章介绍国民经济总量核算问题;第三章至第八章介绍短期国民收入决定,包括总收入总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ISLMBP模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和失业与通货膨胀等问题;第九章介绍国民收入长期决定,即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第十章介绍宏观经济学流派。本书在注重理论框架整体性,以及理论体系系统性的同时,在叙述方式上也做了一些实用性的创新,除第一章外的每一章都安排有学习目标、导入案例、主要内容和课后习题,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理论内容,加强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其他专业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宏观经济学”是适应市场经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传统的古典主义认为,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经济社会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据此,古典学派认为,政府对于宏观经济应该采取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政策,只要充当好“守夜人”的角色就可以了。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古典学派认为没有研究宏观经济的必要。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在经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古典学派主要以微观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和内容,当时并不存在后世所谓的宏观经济学这门学科。1929—1933年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空前的经济危机也给古典经济学带来了空前的信任危机。针对古典学派面临的理论困境,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本著作中,凯恩斯认为,危机的爆发表明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存在局限性,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消除经济危机和有效降低失业率,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加强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为标志,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宏观经济学便应运而生了。
自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以来,在其近80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全球经济现实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宏观经济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不同流派关于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主张的激烈辩论中,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但总体来说,还是围绕着政府与市场这一永恒的主旋律展开。时至今日,不同流派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歧依然明显和巨大,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依然方兴未艾,现代宏观经济学仍然处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宏观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科领域内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现代社会中,小到个人、家庭的消费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大到政府部门的经济管理和各国政府之间的经济政策协调,无一不是在现实的宏观经济环境中进行的。熟练掌握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趋势,正确理解和评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和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各项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编写成员都是长期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科研的高校一线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针对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广泛调研,详细研讨,反复修改,在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同类图书优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本书的结构和内容。在力求全面系统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注重体现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现实的密切联系,突出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的现实应用性。
本书的适用对象为国内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可作为研究生班学员、MBA学员以及广大实际经济工作者的参考用书。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注重理论框架的整体性。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宏观经济学发展前沿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全面、准确、系统地阐述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第二,突出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在全书章节及内容结构的安排上,注重各章节内容的逻辑联系,突出理论主线,保持内容的前后呼应和衔接性。
第三,重视学习和训练内容的多样化。每一章都安排有学习目标、导入案例和课后复习题,便于读者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加强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
本书共分为10章,由河北科技大学的陈薇、刘力军、周荣敏、张燕和朱静五位老师编写。其中,陈薇撰写第一、二、十章;刘力军撰写第四、五、七章;周荣敏撰写第六、八章;张燕撰写第九章;朱静撰写第三章。陈薇、刘力军提出全书的总体结构和编写大纲,并负责全书的编纂定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教材著作,吸收了其中很多精华和观点,在此对有关作者和编者一并表示感谢。此外,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也收到了一些同行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关系和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和疏漏之处,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6月30日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现象 二、物价变动现象 三、失业现象 四、国际经济现象 第二节 宏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现象 二、物价变动现象 三、失业现象 四、国际经济现象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第四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第二章 国民经济总量核算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三、GDP 折算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 四、GDP 指标的意义与局限性 五、绿色GDP 第三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可支配收入 一、国内生产净值(NDP)和国民生产净值(NNP) 二、国民收入(NI) 三、个人收入(PI) 四、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关系 一、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及恒等关系 二、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及恒等关系 三、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及恒等关系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总支出-总收入模型 第一节 宏观经济均衡 一、基本假设 二、均衡产出 第二节 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二、储蓄函数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四、其他消费理论简介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与乘数 一、均衡国民收入 二、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投资乘数 第四节 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与乘数 一、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条件 二、定额税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比例税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第五节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与乘数 一、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第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第一节 投资函数 一、投资的决定因素 二、资本的边际效率 三、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四、投资函数 五、影响投资的其他因素 第二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一、IS曲线的推导 二、IS曲线的斜率 三、IS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利率的决定 一、货币需求动机与构成 二、流动偏好陷阱 三、货币需求函数 四、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决定 五、对于凯恩斯需求不足理论的说明 第四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一、LM曲线的推导 二、LM曲线的斜率 三、LM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 IS-LM模型的政策含义 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与IS-LM模型的政策含义 三、LM曲线的三个区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四、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总结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第六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第七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BP模型第八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第九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