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物理化学 ![]()
《物理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主要是对许多内容的阐述方法和技巧做了大范围的修改。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动力学基础、表面现象、电解质溶液和电化学。在知识点的分布和先后次序安排方面,力求突出前后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和严密性。在具体内容的叙述方法上力求通俗易懂。
《物理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适合所有需要开设物理化学课程的工科各专业、理科近化学专业学生使用。也适合与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相关的科研工作者,以及物理化学考研族参考。
《物理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讲述知识点方式独特,通俗易懂;有大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对通过考试或考研有切实帮助
王明德,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化学的教学工作。讲授物理化学、工科大学化学、理科大学化学、结构化学等。
曾获得西安交通大学2004年教师授课竞赛普通授课二等奖. 在钱学森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 . 获08-09学年西安交通大学“东方能源奖教金优秀教师称号”. 获得西安交通大学2011年教师授课竞赛多媒体授课二等奖.
绪论
0.1 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 0.2 课程特点与学习方法 0.3 关于物理量的表示和运算 0.4 SI单位 第1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1 基本概念 1.1.1 系统与环境 1.1.2 热力学平衡状态 1.1.3 状态的描述 1.1.4 状态变化及其描述 1.1.5 状态函数及其性质 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2.1 热和功 1.2.2 内能与第一定律的数学式 1.2.3 体积功的计算 1.2.4 可逆过程体积功的计算 1.3 等容热、等压热和焓 1.3.1 等容过程 1.3.2 等压过程 1.3.3 等温过程 1.4 焦耳实验 1.5 热容 1.5.1 定义和分类 1.5.2 Cp与CV的关系 1.5.3 纯物质的Cp,m与温度的关系 1.6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1.6.1 等温过程 1.6.2 非等温过程 1.6.3 绝热可逆过程 *1.6.4 多方过程 1.7 热化学 1.7.1 反应进度 1.7.2 标准摩尔反应热效应 1.7.3 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1.7.4 反应热效应的测定 1.7.5 Qp,m与QV,m的关系 1.8 标准摩尔反应热效应的计算 1.8.1 标准摩尔生成焓法 1.8.2 标准摩尔燃烧焓法 1.8.3 其它方法 1.9 反应热效应与温度及压力的关系 1.9.1 ΔrHm与压力的关系 1.9.2 ΔrHm与温度的关系 1.9.3 相变焓 1.1 0绝热反应 1.1 0.1 等压绝热反应 1.1 0.2 等容绝热反应 1.1 1溶解热和稀释热 1.1 1.1 积分溶解热和积分稀释热 1.1 1.2 微分稀释热和微分溶解热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2.1 自发过程和平衡状态 2.1.1 自发过程及其特点 2.1.2 可逆过程与平衡状态 2.2 卡诺原理 2.2.1 卡诺热机 2.2.2 卡诺原理 2.3 熵概念 2.3.1 任意可逆循环的热温商 2.3.2 熵的引出 2.3.3 任意不可逆循环的热温商 2.3.4 熵判据 2.4 熵的统计意义和规定熵 2.4.1 熵的统计意义 2.4.2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纯物质的规定熵 2.5 熵变的计算 2.5.1 简单变化 2.5.2 相变化 2.5.3 化学反应 2.6 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 2.6.1 亥姆霍兹函数 2.6.2 吉布斯函数 2.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其应用 2.7.1 热力学基本方程 2.7.2 麦克斯威关系式 2.7.3 热力学基本方程的应用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3.1 基本概念和组成表示法 3.1.1 基本概念 3.1.2 组成表示法 3.2 偏摩尔量 3.2.1 概念的引出 3.2.2 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 3.2.3 偏摩尔量之间的关系 3.3 敞开相热力学基本方程和化学势概念 3.3.1 敞开相热力学基本方程 3.3.2 相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 3.4 纯凝聚态物质和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3.4.1 纯凝聚态物质的化学势 3.4.2 纯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3.4.3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3.5 溶液的饱和蒸气压和理想溶液 3.5.1 纯液体的饱和蒸气压 3.5.2 溶液的饱和蒸气压 3.5.3 理想溶液 3.5.4 理想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3.5.5 理想溶液混合过程中态函数的变化 3.6 理想稀溶液和亨利定律 3.6.1 理想稀溶液和亨利定律 3.6.2 亨利常数的物理意义 3.6.3 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3.6.4 使用不同浓度时溶质的化学势表达式 3.7 实际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3.7.1 以理想溶液为参考 3.7.2 以理想稀溶液为参考 3.8 活度的蒸气压测定法 3.8.1 以拉乌尔定律为参考 3.8.2 以亨利定律为参考 3.8.3 不同浓标对应的活度系数不同 3.9 实际二组分溶液的理论分析 3.9.1 吉布斯 杜亥姆公式 3.9.2 杜亥姆 马居尔公式 3.9.3 A、B二组分系统的气 液平衡组成 3.1 0分配平衡 3.1 1稀溶液的依数性 3.1 1.1 蒸气压降低 3.1 1.2 凝固点降低 3.1 1.3 沸点升高 3.1 1.4 等压过程的组合 3.1 1.5 渗透压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化学平衡 4.1 化学反应的可能性与化学平衡 4.2 理想气体的化学平衡 4.2.1 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4.2.2 Kp与Kp、Kc、Kx、Kn的关系 4.2.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3 纯凝聚态物质与理想气体之间的化学平衡 4.3.1 平衡常数 4.3.2 分解压 4.4 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4.4.1 标准平衡常数 4.4.2 理想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4.4.3 理想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4.4.4 多相反应平衡 4.5 平衡常数的计算 4.5.1 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法 4.5.2 标准熵法 4.5.3 线性组合法 4.5.4 水溶液中离子的标准热力学数据 4.6 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4.6.1 范特霍夫方程 4.6.2 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4.7 同时平衡 4.7.1 同时平衡 4.7.2 甲烷水蒸气转化制氢 4.7.3 反应的耦合 *4.8 绝热反应 4.9 平衡常数与压力的关系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相平衡 5.1 相律 5.2 克拉佩龙方程 5.2.1 克拉佩龙方程 5.2.2 克劳修斯 克拉佩龙方程 5.2.3 外压对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影响 5.3 单组分系统相图 5.4 二组分部分互溶双液系 5.4.1 水 苯酚相图 5.4.2 杠杆规则 5.5 二组分完全互溶双液系 5.5.1 理想溶液的压力 组成图 5.5.2 理想溶液的温度 组成图 5.5.3 精馏原理 5.5.4 A、B二组分非理想溶液的T x图 5.6 二组分完全不互溶双液系 5.7 二组分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系 5.7.1 二组分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系的T x图 5.7.2 热分析法绘制相图 5.8 二组分连续互溶固溶体系统 5.8.1 固溶体的熔点介于TA和TB之间 5.8.2 具有最低熔点或最高熔点的连续互溶固溶体 5.9 二组分有限互溶固溶体系统 5.9.1 共晶型有限互溶固溶体系统 5.9.2 包晶型有限互溶固溶体系统 5.1 0形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物系 5.1 0.1 化合物与A、B二组分在固态完全不互溶 5.1 0.2 化合物与A、B二组分可形成有限互溶固溶体 5.1 1三组分系统相图 5.1 1.1 三角坐标系 5.1 1.2 部分互溶系统相图 5.1 1.3 二固体盐 水系统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6.1 化学反应速率 6.1.1 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6.1.2 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6.2 基元反应与质量作用定律 6.2.1 基元反应 6.2.2 质量作用定律 6.2.3 复杂反应 6.3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6.3.1 零级反应 6.3.2 一级反应 6.3.3 二级反应 6.4 速率方程的建立 6.4.1 微分法 6.4.2 积分法 6.4.3 半衰期法 6.4.4 非线性拟合法 6.5 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 6.5.1 对峙反应 6.5.2 平行反应 6.5.3 连串反应 6.6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6.6.1 范特霍夫经验规则 6.6.2 阿累尼乌斯经验公式 6.6.3 活化能的获得 6.6.4 表观活化能 6.7 几种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方法 6.7.1 选择反应速率的控制步骤 6.7.2 平衡态近似 6.7.3 稳定态近似 *6.8 微观可逆性原理 6.9 链反应 6.9.1 链反应 6.9.2 直链反应 6.9.3 支链反应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表面现象 7.1 界面张力 7.1.1 界面张力 7.1.2 影响界面张力的因素 7.2 表面热力学 7.2.1 表面热力学基本方程 7.2.2 热力学平衡条件 7.3 润湿现象 7.3.1 润湿 *7.3.2 铺展系数和黏附功 7.4 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 7.4.1 附加压与液面曲率半径的关系 7.4.2 毛细现象 7.4.3 毛细现象的定量处理 7.5 蒸气压和溶解度与曲率半径的关系 7.5.1 饱和蒸气压与曲率半径的关系 7.5.2 溶解度与溶质曲率半径的关系 *7.6 新相生成与介安状态 7.6.1 蒸气凝结时临界成核半径与过饱和度的关系 7.6.2 蒸气凝结时临界成核半径与过冷度的关系 7.6.3 液体凝固时临界成核半径与过冷度的关系 7.6.4 过热现象 7.7 溶液表面的吸附 7.7.1 吉布斯吸附公式 7.7.2 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7.8 表面活性剂 7.8.1 结构特点及其分类 7.8.2 胶束的形成 7.8.3 溶液表面吸附的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7.8.4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电解质溶液 8.1 法拉第定律 8.1.1 几个基本概念 8.1.2 法拉第定律 8.2 离子的迁移数 8.2.1 迁移数 8.2.2 离子的电迁移率 8.2.3 迁移数的测定 8.3 电导率和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8.3.1 电导率 8.3.2 摩尔电导率 8.3.3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8.4 电导率测定的应用 8.4.1 测定解离度和解离平衡常数 8.4.2 确定难溶盐的溶解度 8.4.3 电导滴定 8.5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8.5.1 溶剂的介电效应和水合作用 8.5.2 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 8.5.3 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互吸理论 8.5.4 德拜 休克尔 昂萨格电导理论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电化学基础 9.1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9.1.1 几种电势 9.1.2 原电池的写法 9.1.3 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 9.2 可逆电池热力学 9.3 可逆电动势的测定 9.3.1 可逆电池 9.3.2 韦斯顿标准电池 9.3.3 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9.4 电极电势和电动势与组成的关系 9.4.1 标准氢电极和标准电极电势 9.4.2 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性 9.4.3 能斯特公式 9.4.4 标准电动势的测定 9.5 原电池的设计 9.5.1 电极的分类 9.5.2 把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 9.5.3 把非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 9.5.4 设计浓差电池 9.6 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9.6.1 活度系数的测定 9.6.2 测定难溶盐的溶度积常数 9.6.3 测定溶液的pH值 9.6.4 电势滴定 *9.6.5 电势pH图 9.7 分解电压 9.7.1 电极反应速率 9.7.2 分解电压 9.8 电极的极化 9.8.1 浓差极化 9.8.2 活化极化 9.8.3 超电势的测定 9.9 电解反应 9.9.1 电极反应 9.9.2 金属的电沉积 9.9.3 铝及铝合金的表面氧化 9.10 金属腐蚀与防护 9.10.1 金属腐蚀 9.10.2 影响腐蚀速率的主要因素 9.10.3 金属防腐蚀 思考题 习题 附录 附录Ⅰ 25℃下部分物质的标准热力学数据(p=105Pa) 附录Ⅱ 25℃下部分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p=105Pa) 附录Ⅲ 25℃下水溶液中部分物质的标准热力学数据 附录Ⅳ 部分物质的等压摩尔热容(单位:J?K-1?mol-1) 附录Ⅴ 部分物质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和沸点升高常数 附录Ⅵ 25℃下的标准电极电势(p=101.3 25kPa,b=1mol?kg-1) 附录Ⅶ 原子量表 附录Ⅷ 希腊字母读音表 参考文献 索引
《物理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思考题 1.与定组成闭合相系统相比较,何谓敞开相系统? 2.自由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直观看上去,一个系统中到底有几个相,应如何区分和计数? 4.相律的数学式中涉及组分数,而组分数又与系统中独立的化学反应数目 和独立的额外制约条件数目 有关。请问如何确定 和 ? 5.相律的数学通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 、 、 和 分别表示自由度、组分数、相数和影响系统状态的外界因素数目。你对 的含义是如何理解的?面对实际问题时应如何确定 的值? 6.系统的组分数与物种数有关,而物种数与考虑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关。如对于纯水,可认为其中只有一种物质即 ,也可以认为其中有三种物质即 、 和 。那么,考虑问题的方式方法的差异会不会影响组分数 ?会不会影响系统的自由度 ? 7.克拉佩龙方程中各参数的确切含义分别是什么?此方程可用来讨论什么问题? 8.你能定性画出水的相图并能合理解释各曲线的含义及其变化趋势吗? 9.各物质的固-液-气三相点会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0.纯物质的固-液-气三相点的温度与它在一定压力下的熔点是否相同?为什么? 11.纯物质的固-液-气三相点的压力与该物质是否容易升华有什么关系? 12.为什么严格说来,没有完全不相互溶解的物质对? 13.在一定条件下,随着水和苯酚混合比的变化,它们可以形成一种溶液,也可以形成平衡共存但浓度不同的两种溶液(即共轭溶液)。你能解释清楚这是为什么吗? 14.在一定压力下,结合水-苯酚二组分系统的相图,在会融温度 以下当往水中逐渐加入苯酚时,对于系统中逐渐发生的变化过程你能描述清楚吗? 15.在一定压力下,结合水-苯酚的相图,当把水-苯酚混合物从高于 的温度下逐渐冷却时,对于系统中逐渐发生的变化过程你能描述清楚吗? 16.部分互溶双液系相图中的曲线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17.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在水-苯酚系统的二相区内,当二者的混合比发生变化时,为什么两种平衡共存的溶液的组成会保持不变? 18.二组分系统最多会有几个相平衡共存? 19.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当二组分系统处于液-气两相平衡时,通常这两相的组成是不同的。你能以理想溶液为例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20.在 二组分理想溶液的 图中,你能充分理解两条曲线分别代表的物理意义吗? 21.在 二组分理想溶液的 图中,你能充分理解各区域分别有哪几相平衡共存吗? 22.在 二组分理想溶液的 图中,你能充分理解两条曲线分别代表的物理意义吗? 23.在 二组分理想溶液的 图中,你能充分理解各区域分别有哪几相平衡共存吗? 24.结合 二组分理想溶液的 图,在一定压力下给一种溶液逐渐加热升温时,你能详细说清楚其中逐渐发生的变化吗? 25.杠杆规则是怎样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得来的?你自己能推导出杠杆规则吗? 26.部分互溶双液系和连续互溶双液系有什么不同? 27.典型的二组分连续互溶双液系相图有哪几种? 28.为什么有些二组分连续互溶双液系随组成的变化,其沸点会有一个极大值或极小值?读者应从此得到启发:并非任何溶液的沸点都高于纯溶剂的沸点。 29.什么是恒沸混合物?恒沸混合物像普通化合物那样有恒定不变的化学组成吗? 30.试分析在 二组分物系的恒沸点上,系统的组分数、相数和自由度分别是几? 31.用精馏法能否把所有的二组分恒沸混合物分开?为什么? 32.为什么水蒸气蒸馏具有操作温度低的优点?这种方法的使用范围受到什么限制? 33.什么是二组分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系?二组分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系相图中各曲线、点分别代表什么?你能对其中的各曲线给予合理的解释吗? 34.什么是步冷曲线?为何步冷曲线上常会出现拐点?拐点的拐向与什么有关? 35.结合二组分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系相图,你能定性画出任意一个溶液的步冷曲线吗? 36.结合二组分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系相图,当对任意给定的一个样品逐渐加热时,若将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步热曲线,你能正确画出一个任意组成样品的步热曲线吗? 37.当二组分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系逐渐冷却到低共熔温度时,有一段时间系统的温度恒定不变。你能借助相律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吗? 38.若把一个二组分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系逐渐冷却,当温度刚刚降低到低共熔温度和刚刚离开低共熔温度时,系统中分别有哪几个相平衡共存?这些相(即状态)之间彼此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推动力是什么? 39.对于一定温度或一定压力下的二组分系统,杠杆规则一般在三相线上是否适用?在什么特殊情况下杠杆规则在三相线上才适用? 40.什么是固溶体?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固溶体中有几个相? 41.什么是共晶反应?什么是包晶反应?这两种反应正向进行还是逆向进行取决于什么? 42.什么是二组分部分互溶固溶体系统?什么是二组分连续互溶固溶体系统? 43.许多二组分连续互溶固溶体系统随组成的变化,其凝固点会有一个极大值。这种情况看似与稀溶液的依数性有矛盾。对此应如何理解? 44.在三组分系统相图中,什么是等含量性质?什么是定比例性质?什么是重心规则? 45.在三组分系统相图中,什么是连结线?为什么连结线很重要? 46.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的三组分系统相图中,杠杆规则在二相区和三相区都是适用的。你知道在三相区内怎样使用杠杆规则吗? 习 题 1.指出下列平衡系统中各有几个相?这些相分别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1)把某氯化钠水溶液在足够低的温度下放置好长时间后,系统中有固体氯化钠、有冰、有氯化钠水溶液同时存在。 (3) (2)在常压下,把纯净水冷却到 后,系统中有冰-水平衡共存。 (2) (3)室温下有人往 水里随意加入了一些固体蔗糖、固体氯化钠、乙醇及醋酸,结果乙醇和醋酸全部溶解了,而蔗糖、氯化钠均未完全溶解。 (3) (4)把水、四氯化碳、碘、氯化钠及蔗糖混合物充分振荡,最终溶液分为两层。一层以水为主,另一层以四氯化碳为主,而且还有未溶解完的固体氯化钠及蔗糖。 (4) 2.指出下列平衡系统中各有几个相?这些相分别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1)使用铁催化剂(固体)的合成氨反应系统。 (2) (2)碳酸钙和氧化钙彼此不互溶。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当碳酸钙分解达到平衡时。(3) (3)固体 和固体 不互溶,但两者都不稳定。 可分解为 和 , 可分解为 和 。平衡时系统中仍有固体 和固体 。 (3) (4)对于水煤气反应平衡系统,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2) 3.指出下列平衡系统的组分数和自由度数。 (1)氧气、水蒸气和溶解了氧气的液态水。 (2,2) (2)冰、盐酸溶液、水蒸气、氯化氢气体和氮气。 (3,2) 4.求下列各平衡系统的组分数和自由度数 (1) 在 下分解达到平衡。 (2,0) (2) 分解生成 和 并达到平衡。 (1,1) (3)常压下,同时含有 、 和 的水溶液。 (4,4) 5. 与水可形成水合盐 、 和 。 (1)在常压下能与 水溶液及冰平衡共存的水合盐最多有几种? (1) (2)在 下,能与水蒸气平衡共存的水合盐最多有几种? (2) 6.根据克拉佩龙方程,欲使水的凝固点降低至 ,则所需的压力是多少?已知冰的正常熔点是 ,冰的摩尔熔化热为 ,水和冰的密度分别为 和 。 ( ) 7.苯的熔点随压力的变化率是 。在苯的正常熔点 下,固态苯和液态苯的密度分别为 和 。求苯的摩尔熔化热。 ( ) 8.汞的正常熔点是 ,摩尔熔化热是 ,熔化时的摩尔体积改变量为 ,液态汞的密度为 ,重力加速度为 。求 高的汞柱底部汞的凝固点。 ( ) 9.结晶型的单质硫 通常有两种晶型即正交硫(也叫斜方硫)和单斜硫。在 下,两者的标准摩尔燃烧热分别为 和 。两者的密度分别为 和 ,在 下两种晶型的平衡转化温度是 。试分析判断在 和 下哪种晶型稳定。 (单斜硫) 10.已知水的正常沸点是 ,在 下水的饱和蒸气压是 。 (1)求水的摩尔蒸发焓。( ) (2)求 下水的饱和蒸气压。( ) 11.已知水的正常沸点是 ,水的摩尔蒸发热为 。 (1)在青藏高原某处水的沸点为 ,求此处的大气压力。( ) (2)压水推核电站的一回路循环水在 下循环工作。问至少需要施加多大的压力才能保证水不气化?( ) 12.在 下,乙醚的饱和蒸气压是 。乙醚的正常沸点是 。在 可以得到乙醚干冰。求 下液体乙醚的饱和蒸气压。( ) 13.有人用简易方法粗略地测定了水和冰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见下表。 温度 - -20-15-10-502040 水的饱和蒸气压- 19028642261123397374 冰的饱和蒸气压- 103165259401611 (1)试用作图法求水的摩尔蒸发热 。( ) (2)试用作图法求冰的摩尔升华热 。( ) (3)由这些实验数据求水的正常沸点即 下的沸腾温度。( ) 14.实验测得固体 (干冰)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如下: 温度 饱和蒸气压 请用作图法求算干冰的摩尔升华热。( ) 15. 和 的正常沸点分别是 和 ,二者可形成理想溶液。并且已知 的摩尔蒸发热为 。 (1)求 在 下的饱和蒸气压。( ) (2)在 和 组成的溶液中,若 的摩尔分数浓度为0.200,求该溶液在 下的饱和蒸气组成。( ) 16.在 下,已知固态碘的饱和蒸气压为 ,固态碘和气态碘的标准摩尔熵分别为 和 ,固态碘和气态碘的等压摩尔热容分别为 和 。求算 下碘的升华温度。( ) 17.已知 在 和 下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 和 , 在 和 下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 和 。那么等摩尔 和 混合所得理想溶液的正常沸点是多少?( ) 18.根据下列数据计算 (1)水-甲苯完全不互溶双液系在 压力下的沸点。( ) (2)求该双液系在沸腾温度下的蒸气组成。( ) 物 质正常沸点 - K 水 甲 苯 19.固态氨和液态氨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如下: (1)求氨的三相点温度和压力。( , ) (2)在 下,升高温度时固体氨是否会升华?(不能升华) (3)求氨的摩尔熔化热、摩尔蒸发热和摩尔升华热。 ( , , ) 20.根据单质硫的相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的实线 、 、 、 、 、 上分别有哪几相平衡共存? (2)在虚线 、 、 上分别有哪几相平衡共存? (3)在三相点 、 、 和亚稳的三相点 上分别有哪三相平衡共存? 21.在常压下,将质量百分比浓度不同的间甲基苯胺的甘油溶液从 开始逐渐加热,结果测得单相变为双相的温度 和双相又变为单相的温度 见下表。 间甲基苯胺的浓度 48188101925 53901201189353 (1)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常压下间甲基苯胺-甘油二组分系统的相图。 (2)找出最高会溶点和最低会溶点的温度与组成。( , ) (3)在 下,将 克间甲基苯胺与 克甘油混合。该系统有几个相,它们的质量分别是多少?(两个相, , ) 22.在大气压力下,水-苯酚部分互溶双液系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与温度的关系见下表。 (1)根据这些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水-苯酚部分互溶双液系的相图。 (2)在 下,往 水中加入 苯酚,平衡后系统有哪几相?其组成如何? (只有一种溶液, 。) (3)在 下,往 水中加入 苯酚,平衡后系统有哪几相?其组成如何? (共两相 溶液1中 ,溶液2中 ) 23.在常压和 下,水与苯酚可形成部分互溶双液系。已知共轭溶液 和 中苯酚的质量百分比浓度分别为 和 。 (1)在 下,把 水和 苯酚混合并达到平衡时,共轭溶液 和 的质量分别是多少?( , ) (2)往上述系统中再加入 苯酚,然后搅拌混合并再次达到平衡时,系统中有那几个相,各相的质量分别是多少?( , ) 24.在 下,实验测得甲醇-水二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数据见下表。 沸点 10089.384.481.778.075.3 液相组成 0.000.080.150.200.300.40 气相组成 0.000.3650.5170.5790.6650.729 沸点 73.171.269.367.666.064.5 液相组成 0.500.600.700.800.901.00 气相组成 0.7790.8250.8700.9150.9581.00 (1)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 下甲醇-水二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 (2)在 下, 的溶液的泡点是多少?刚沸腾时平衡气相中甲醇的摩尔分数浓度 是多少?( , ) (3)在 下, 的混合气体的露点是多少?刚开始凝结时所得溶液中甲醇的摩尔分数浓度 是多少?( , ) 25.在标准压力下,当 和 形成的溶液与其蒸气平衡共存时,气液两相的平衡组成与平衡温度见下表。 (1)在坐标纸上画出标准压力下该系统的温度-组成图。 (2)在标准压力下,当对 与 的混合溶液进行蒸馏时,得到的第一滴冷凝液中丙酮的摩尔分数浓度是多少?( ) (3)在标准压力下,对 与 的混合溶液进行蒸馏。当温度上升到 时,剩余溶液中丙酮的摩尔分数浓度是多少?( ) (4)在标准压力下,对 与 混合溶液逐渐加热升温,当剩下最后一小滴溶液时,该溶液中丙酮的摩尔分数浓度是多少?( ) 56.059.062.565.062.561.0 0.000.200.400.650.801.00 0.000.110.310.650.881.00 26.在常压下,甲醇和氯仿二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组成与平衡温度见下表。 100.091.7383.2176.2062.9851.4042.8427.090.00 100.090.8086.2182.5179.6170.5353.0141.020.00 沸点 54.053.052.554.054.556.557.560.068.0 (1)请在坐标纸上画出常压下甲醇-氯仿二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 (2)如果溶液中氯仿的含量为 ,则该溶液的沸点是多少?该系统完全气化的最低温度是多少?(沸点: , 完全气化温度: ) (3)如果将上述溶液精馏,请说明最终得到的产物及其组成。 (塔底是纯甲醇,塔顶是氯仿含量为 的恒沸混合物。) 27.水-异丁醇系统在液相属于部分互溶。在 下系统的共沸温度为 。在共沸温度下,平衡共存的气( )-液( )-液( )三相中异丁醇的含量依次为: , 和 。在 下,把 水和 异丁醇组成的系统从室温开始加热。 (1)温度刚到达共沸温度时,平衡系统存在那几个相?其质量分别是多少? (溶液 和溶液 两个相。 , ) (2)当温度由共沸温度刚有上升趋势但还未上升时,平衡系统存在那几个相?其质量分别是多少?(溶液和混合气体两个相。溶液 ,混合气体 ) 28.已知水的正常沸点是 。在 下对氯苯进行水蒸气蒸馏时,蒸馏温度是 。问每蒸出 克水时会带出多少克氯苯。已知在 下水的饱和蒸气压为 。( ) 29.在 、 下,当对与水互不相溶、但其中溶有非挥发性杂质的某有机物进行水蒸气蒸馏时,馏出物中有机物的质量分数为 。那么该有机物的摩尔质量是多少?已知在 下纯水的饱和蒸气压为 。( ) 30.通常水与苯、水与甲苯几乎都不互溶,但是苯和甲苯可以形成理想溶液。今有气态苯、甲苯和水组成的混合气体,它们的摩尔比为 。已知在 下液态苯、甲苯和水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 、 和 。 (1)在 下对该混合气体逐渐加压,当苯和甲苯的分压之和达到多大时才能凝结出苯-甲苯理想溶液?( ) (2)在 下当上述系统开始析出苯-甲苯理想溶液时,有无液态水析出?此时系统的总压力是多少? (有, ) 31.在大气压力下,已知对硝基氯苯和邻硝基氯苯不生成固溶体。对硝基氯苯和邻硝基氯苯混合溶液的组成与相应的凝固点见下表。 0.0012.6022.9130.2633.1035.4345.2668.54100.0 凝固点 32.0926.1020.7516.2914.6518.4333.9657.8982.15 (1)在坐标纸上画出对硝基氯苯-邻硝基氯苯的相图。 (2)画出对硝基氯苯的浓度为 和 这两种溶液的步冷曲线。 (3)逐步冷却 吨 为 的溶液时,开始析出对硝基氯苯晶体的温度是多少? ( ) (4)上述溶液在逐步冷却过程中,最多可得到多少纯对硝基氯苯晶体?( ) 32. 和 可形成近似的液态理想溶液。已知 的熔点和摩尔熔化热分别为 和 。实验测得 系统的低共熔温度为 。请根据这些条件和数据计算共晶体的组成。共晶体组成的实验测定值为 。 ( ) 33.请根据 的平衡状态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 下,当往锌中逐渐加入铝直到 时,请简述此过程中系统内所发生的变化。 (2)当把等质量的铝和锌混合物从高温逐渐冷却至 时,请简述此过程中系统内所发生的变化。 (3)对于锌含量为 的样品,请画出它的的步冷曲线。 34.在一定压力下, 和 的正常熔点分别是 和 。两者可形成不稳定化合物 。该化合物会在 分解为 和 的 溶液。该系统低共熔点的温度和组成分别是 和 。 (1)在直角坐标纸上画出一定压力下 系统的相图。 (2)画出 分别为 、 和 溶液的步冷曲线。 (3)将 为 的 混合物系加热到 。此时可得到溶液(即液态溶液)质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是多少?( , ) 35. 和 能形成稳定化合物。在一定压力下,用热分析法测得下列数据。 010194655657990100 转折点温度- 883973923998 平台温度- 9247877877879947397397391116 (1)已知-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量为 ,请写出其分子式。( ) (2)根据这些热分析数据画出 系统的平衡状态图。 (3)指出 相图中各不同区域分别有哪几个相。 36. 有鳞石英和白硅石两种不同晶型,而且在低温下鳞石英较稳定。 和刚玉 可以形成化合物莫莱石,其化学式为 。请根据 系统的相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相区 分别由哪几个相组成。 (2)在相图中的 、 和 三条水平线上,各有三个不同的相平衡共存。请以反应方程式的形式写出这三条三相线上的变化,并在可逆箭头的上下方分别注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3)请画出 三种样品的步冷曲线。 37.根据 系统的温度-组成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各区域分别有哪几相平衡共存? (2)说明 点所代表的系统在逐渐降温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3)若 点所示系统总质量是 ,当该系统冷却到 时,系统中有哪几个相?其质量分别是多少? (两相,即溶液+磷石英。 溶液 ,磷石英 ) (4)按照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以反应方程式的形式写出五条水平线上发生的变化,并注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38.根据 系统相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 各不同区域的相态。 (2)按温度从低到高顺序,依次以反应方程式的形式写出三条水平线上发生的变化,并注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3)画出 三个样品的步冷曲线。 39.在三角坐标系中 (1)请标出 、 的 三组分系统的系点。 (2)如果在上述系统中继续加入组分 直至 ,请标出这时系点的位置,并画出该过程中系点的变化路线,用箭头标明变化的方向。 (3)往(2)所得系统中逐渐加入组分 直至 ,请标出最终系点的位置,并画出该过程中系点的变化路线,用箭头标明变化的方向。 40.右图是 温度和 压力下 、 、 三组分体系的相图。其中的点 和 分别代表 和 。 (1)按照编号顺序说明各相区分别有哪几个相平衡共存。 (2)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将 点所代表的样品放在通风厨里,并通入干燥的空气使其水分逐渐蒸发。请说明在此过程中系统会逐渐发生哪些变化。 41.参看 和常压下 、 、 三组分体系的相图。 (1)图中 边上水的质量分数为 的点代表什么物质?请写出它的化学式。 (2)图中 边上 的质量分数为 的点代表什么物质?请写出它的化学式。 (3)按编号顺序说明各相区分别有哪几个相平衡共存。 (4)往 点所代表的系统中逐渐加入 时,请说明系统中会逐渐发生哪些变化。 (5)在 和常压下,使 点所代表的系统恒温蒸发时,请说明系统中会逐渐发生哪些变化。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