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实验》(第二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大学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实验学习指导》的合并修订版。为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删减了版两册中重复或相近的内容;补充或更新了化学实验科学发展的部分内容;学习指导融入每一章节中。内容共九章: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规范,基本化学原理和无机物的制备,定量分析化学实验,有机物的制备,基本物理量及有关参数的测定,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化工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注意加强能源、材料、环境、生命科学的主题及交叉学科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 大学化学实验》(第二版)面向普通高等院校近化学类专业如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地理科学、生态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开设基础化学实验的本、专科学生,同时可供工科院校有关专业化学实验课选用及化学实验人员参考使用。
前言
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大学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实验学习指导》自2009年出版以来,在许多地方高校中使用,是具有一定影响力、适用于近化学类本科专业化学实验教学的高等学校实验教材,并于2012年入选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教学一线教师和读者在对《大学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实验学习指导》教材给予充分肯定之余,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编者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随着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和教学改革深入以及对实验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针对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对版进行了修订,使第二版教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动手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
《大学化学实验》(第二版)的修订原则:
1.保留版教材主体框架内容,删去第10章和两册中重复或相近的内容,使教材内容整体更加精练。
2.为更加适应近化学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化学实验科学发展的需要,补充或更新了部分内容。
3.为适应不同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多样性和对教材的不同要求,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大学化学实验》和《大学化学实验学习指导》合并为一册,学习指导融入每一章节中。每一章设有绪论部分,概述该模块实验相关的化学实验与技术所依托的理论知识体系、学习总体要求和实验报告参考格式;每个实验之后配套实验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和实验知识拓展,思考题提示置于附录中。
4.本教材共有九章: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规范;基本化学原理和无机物的制备;定量分析化学实验;有机物的制备;基本物理量及有关参数的测定;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化工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编写中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除第1章、第2章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与规范,与各章均有联系外,其余各章均可独立使用。
本教材的特点:
1.定位明确,符合近化学类理工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2.系统性强,注重化学实验与技术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
3.内容精简,既满足近化学类专业少学时教学需要又凸显实验教学规律和特点;
4.指导性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化学实验科学知识,同时减轻教师负担。
《大学化学实验》(第二版)的编写由以下教师完成:王世铭、林深(第1章节选、第2章节选、第3章、附录),黄颖(第4章),戴玉梅(第1章节选、第2章节选、第5章),王丽华(第6章),马秀玲(第7章),吴阳(第8章),颜桂炀(第9章)。全书由林深、王世铭策划与统稿。
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与能源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实验教学教师,三明学院的郑可利,闽江学院的林棋,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叶瑞洪,武夷学院的郑细鸣、赵升云,泉州师院的李国清,龙岩学院的胡志彪等同志对本教材(第二版)修订大纲的讨论及审定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童庆松、许利闽和黄紫洋老师对本教材(版)作出了贡献;教材修订、编写过程中还参阅了许多化学及化学实验教材,在此一并对以上老师及所参考教材的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诚请专家同行及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6月
版前言
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和协作精神。化学实验教材建设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保证。本套教材是在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福建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年来为本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地理科学、生态学等专业学生开设基础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本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为教育理念,从根本上改变近化学学科专业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重视实验教学,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在近化学类理工科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本套教材分为《大学化学实验》和《大学化学实验学习指导》两册,较全面地涵盖了近化学类学科专业的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化学实验相关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还涉及部分当今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与化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立足于满足近化学类学科专业少学时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需要,面向普通高等理科院校环境、生物、制药、材料及地理等近化学类相关学科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也可供工科院校有关专业化学实验课选用及化学实验人员参考使用。《大学化学实验》共分为10章: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元素性质和无机物的制备;定量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基本物理量及有关参数的测定;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化工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实验学习指导》是《大学化学实验》教材的配套学习指导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基础化学实验知识结构体系,强调给予学生实验方法论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的效率和成功率。
本教材力求突出以下特色:
(1) 精选实验内容,同时满足大学化学实验和技术知识系统化和少学时教学的需要;
(2) 大学化学实验和技术集成一套两册,便于近化学类学生选用,减轻学生负担,符合当今构建和谐社会节约环保的宗旨;
(3) 《大学化学实验》与同期出版的《大学化学实验学习指导》配套使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化学实验科学知识。
《大学化学实验》由林深、王世铭主编。本教材的编写设计思路由林深提出,各章节内容的编写主要由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本科教学一线教师完成:王世铭(第1章节选、第2章节选、第3章),童庆松(第1章节选、第2章节选、第4章节选、第7章),黄颖(第4章节选),戴玉梅(第1章节选、第2章节选、第5章),王丽华(第6章),吴阳(第8章),颜桂炀(第1章节选、第9章),许利闽(第10章),全书由林深、王世铭统稿。
教材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化学及化学实验教材,龙岩学院的何立芳、胡志彪,三明学院的郑可利、邓如新,武夷学院的陈良壁、郑细鸣,闽江学院的林棋、杨平,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陈素平、叶瑞洪,泉州师院的李国清等对本套教材编写大纲的讨论、书稿的修改和定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对所参考教材的作者及以上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诚请有关专家及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5月
林深,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
林深同志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化学重点学科和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点的学科带头人,兼任无机化学、应用化学硕士点的硕士生导师,2005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化学会副理事长。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评为福建师范大学首届“师德之星”,福建省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在美国New York University 和Rutgers University作高级访问学者研究一学年。
曾担任过《量子化学》、《配位化学》、《高等无机结构化学》、《催化化学》等硕士研究生课程和本科生《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中级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化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基础课程。
曾主持和参加多项省、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现主持省级《大学化学》精品课程建设(2005-)、省级特色专业《化学教育》建设(2008-)和福建省普通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2006-),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物理化学》重点课程建设获省优 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高师化学本科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研究”和“在《物质结构课程中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索》”分别获校优 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和二等奖(2004)。
科研上主要从事“催化剂新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催化性能”、“功能配合物合成及其结构化学”“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科研项目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被SCI收录近40篇。获福建省第五届、第六届自然科学优 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各一次。
著作:
(1)“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无机化学》(上册),ISBN7-04-017756-0,2005,高等教育出版社,独立撰写第3章(第三编写单位)。
(2)《无机化学学习指导》,ISBN7-04-020206-9,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独立撰写第3章(第三编写单位)。
第1章化学实验基础知识1
1.1实验室规则1
1.2实验室安全与事故处理1
1.2.1实验室安全守则2
1.2.2实验室意外事故的急救处理2
1.3常见危险品及安全预防措施5
1.3.1有毒化学品及其预防措施5
1.3.2易燃、易爆品6
1.4实验室“三废”的处理8
1.5化学试剂的一般知识8
1.5.1试剂的规格8
1.5.2气体钢瓶9
1.6实验用水9
1.7实验数据的记录、测量结果的表示及实验误差10
1.7.1误差的种类、起因和减免误差的措施10
1.7.2有效数字和实验可疑数据的取舍规则11
1.7.3实验记录12
1.7.4实验数据的表示12
1.7.5实验结果的表示13
1.8化学实验学习方法14
1.9化学实验文献资料15
1.9.1工具书16
1.9.2数据手册16
1.9.3参考教材17
1.9.4相关网站17
第2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规范19
2.1化学实验基本仪器(或器具)介绍19
2.1.1化学实验常用仪器19
2.1.2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玻璃仪器与装置25
2.2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28
2.2.1玻璃仪器的洗涤28
2.2.2玻璃仪器的干燥30
2.3加热方法与冷却方法30
2.3.1加热装置30
2.3.2常用的加热操作34
2.3.3冷却方法36
2.4试剂的取用36
2.4.1试剂瓶的种类及化学试剂的存放36
2.4.2试剂瓶塞子的开启方法37
2.4.3试剂的干燥37
2.4.4试剂的取用39
2.5液体试剂体积的量度仪器及使用方法40
2.5.1量筒、量杯40
2.5.2移液管、吸量管41
2.5.3容量瓶41
2.5.4滴定管42
2.6台秤、电子天平的使用43
2.6.1台秤43
2.6.2电子天平44
2.7气体的发生、净化和收集45
2.7.1气体的发生45
2.7.2净化和干燥46
2.7.3气体收集46
2.8固体物质的溶解、固液分离、蒸发和结晶47
2.8.1固体物质的溶解47
2.8.2固、液分离及沉淀洗涤47
2.8.3蒸发52
2.8.4结晶与重结晶52
2.8.5升华53
2.9试纸的使用53
2.10标准物质和溶液的配制方法55
2.10.1标准物质55
2.10.2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55
2.10.3一般溶液的配制及保存方法56
2.11常用无机微型仪器及其使用方法57
2.12化学基本操作实验58
实验2-1仪器认领、洗涤与干燥58
实验2-2粗食盐的提纯59
实验2-3电子天平称量练习61
实验2-4溶液的性质和配制63
实验2-5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65
实验2-6蒸馏67
实验2-7简单分馏70
实验2-8水蒸气蒸馏72
实验2-9减压蒸馏(真空蒸馏)75
实验2-10有机物重结晶提纯法79
实验2-11有机物熔点与沸点的测定83
实验2-12萃取86
实验2-13液态有机化合物折射率的测定88
实验2-14薄层色谱法91
第3章基本化学原理和无机物的制备94
3.1基本无机化学原理94
3.1.1无机化学原理概述94
3.1.2化学实验室三级试剂供储系统管理办法94
3.1.3学习要求96
3.2无机化学原理实验98
实验3-1电离平衡与缓冲溶液98
实验3-2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102
实验3-3配合物与配位平衡106
实验3-4平衡原理综合设计实验109
实验3-5pH法测定醋酸电离度及电离平衡常数110
实验3-6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115
3.3元素和化合物性质119
3.3.1无机化合物的颜色及其显色原因119
3.3.2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121
3.4元素性质实验127
实验3-7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实验研究方法127
实验3-8未知物鉴别与未知离子混合液的分离与鉴定——设计实验133
3.5无机物合成142
3.5.1无机合成(制备)的几个基本问题142
3.5.2无机化合物的常规制备方法145
3.5.3无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151
3.5.4无机物的结构鉴定和分析151
3.5.5产率的计算151
3.5.6学习要求152
3.6无机物合成实验153
实验3-9硝酸钾的制备和提纯153
实验3-10碱式碳酸铜的制备——设计实验155
实验3-11由铁屑出发制备含铁化合物——综合实验156
Ⅰ硫酸亚铁铵的制备157
Ⅱ硫酸亚铁铵杂质及成品含量的分析158
Ⅲ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及其性质160
实验3-12以废铝为原料制备明矾——设计实验163
第4章定量分析化学实验165
4.1滴定分析的原理和方法165
4.2重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165
4.3可见分光光度法概述166
4.4学习要求和实验报告参考格式166
4.5滴定分析实验167
实验4-1甲醛法测定硫酸铵化肥中氮的含量167
实验4-2混合碱的分析(双指示剂法)170
实验4-3络合滴定法测定天然水的总硬度172
实验4-4溶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176
实验4-5碘量法测定葡萄糖注射液中葡萄糖(C6H12O6)的含量177
实验4-6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的含量180
实验4-7重铬酸钾法测定铁矿石中铁的含量(无汞定铁法)182
实验4-8银量法测定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含量184
4.6重量分析实验186
实验4-9丁二酮肟重量法测定合金钢中镍含量的测定186
实验4-10钡盐中钡含量的测定189
4.7分光光度法分析实验191
实验4-11茶叶中微量元素的鉴定与定量分析191
第5章有机化合物的制备196
5.1有机化合物制备的原理和方法196
5.1.1有机合成概述196
5.1.2有机化合物的常规制备方法196
5.1.3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196
5.1.4有机物的结构鉴定和分析196
5.2学习要求和实验报告格式197
5.2.1学习要求197
5.2.2实验报告格式198
5.3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199
实验5-1己二酸的制备199
实验5-2环己烯的制备200
实验5-3正丁醚的制备204
实验5-41-溴丁烷的制备206
实验5-5肉桂酸的制备208
实验5-6三苯甲醇的制备210
实验5-7偶氮苯的制备及其光学异构化213
实验5-8电化学合成碘仿214
实验5-9微波辐射合成2-甲基苯并咪唑216
实验5-10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217
实验5-11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制备219
实验5-12局部麻醉剂苯佐卡因的合成——设计实验221
实验5-13利用官能团反应鉴别有机化合物——设计实验221
第6章基本物理量及有关参数的测定223
6.1温度的测量223
6.1.1温标223
6.1.2温度计223
6.1.3温度控制228
6.2压力测量与真空技术229
6.2.1压力的测量及仪器229
6.2.2真空技术233
6.2.3气体钢瓶及其使用234
6.3实验报告要求236
6.4热力学实验237
实验6-1温度测量与控制237
实验6-2凝固点下降法测尿素的摩尔质量240
实验6-3Sn-Bi二组分金属相图245
6.5电化学实验249
实验6-4电导法测乙酸电离平衡常数249
实验6-5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253
6.6动力学实验260
实验6-6旋光法测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261
实验6-7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266
6.7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实验271
实验6-8溶液吸附法测活性炭的比表面积271
实验6-9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最大气泡法274
实验6-10黏度法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279
实验6-11电泳法测Fe(OH)3胶体的电动势284
6.8结构化学实验287
实验6-12磁化率的测定287
第7章现代仪器分析实验293
7.1学习要求和实验报告格式293
7.2光学分析实验293
实验7-1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苯酚含量294
实验7-2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296
实验7-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生活用水中钙和镁的含量298
实验7-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废水中镉、铬的含量301
实验7-5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2片剂中核黄素含量303
7.3电化学分析实验306
实验7-6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饮用水中的微量氟307
实验7-7银电极在碱性介质中的循环伏安曲线的测定311
7.4分离分析实验314
实验7-8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乙酸乙酯的含量314
实验7-9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磺胺类药物的含量317
第8章化工基础实验320
8.1实验基础知识和要求320
8.1.1流量测量技术320
8.1.2化工实验一般注意事项和安全知识325
8.2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要求326
8.3流体流动实验327
实验8-1流体流动型态及临界雷诺数的测定328
实验8-2流体流动过程的能量转化330
实验8-3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334
实验8-4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339
8.4传热实验343
实验8-5空气-蒸汽传热膜系数的测定344
8.5传质实验350
实验8-6干燥操作和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350
实验8-7筛板精馏塔实验356
实验8-8填料吸收塔传质系数的测定363
8.6反应工程实验367
实验8-9多釜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367
第9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372
9.1学习要求372
9.1.1综合性实验的要求372
9.1.2设计性实验的要求372
9.1.3研究性实验的要求373
9.1.4教学安排373
9.1.5建议时间安排374
9.2综合性实验374
实验9-1天然水体综合分析374
实验9-2表面活性剂综合分析389
实验9-3植物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表征及含量测定394
实验9-4GC-ECD法测定蔬菜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量397
实验9-5稀土铕、铽β-二酮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发光性能测定400
9.3设计性实验402
实验9-6水和土壤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402
实验9-7γ-Al2O3的制备、表征和活性评价403
实验9-8光学树脂的合成与表征405
实验9-9环氧树脂的合成与表征408
实验9-10裂化催化剂活性的表征409
9.4研究性实验411
实验9-11纳米材料(CuO、Mn2O3、CdS)的合成与表征411
实验9-12微波等离子体化学反应制备纳米新材料413
实验9-13新型添加剂氨基酸锌的制备及性质417
实验9-14功能化超支化聚酯的合成422
实验9-15纳米组装血红蛋白的直接电化学和催化研究427
附录430
附录1酸性、碱性溶液中的半电极反应和标准电极电势430
附录2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98.16K)432
附录3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98.16K)434
附录4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98.16K)436
附录5常用酸、碱溶液的密度和浓度436
附录6滴定分析中的常用指示剂437
附录7常用的缓冲溶液438
附录8常用基准物质及其干燥条件与应用439
附录9几种液体的折射率440
附录10实验室中某些试剂的配制440
附录11常见阳离子的鉴定441
附录12水的物性数据444
附录13不同温度下某些液体的密度445
附录14原子吸收光谱及原子发射常用谱带446
附录15红外、紫外常用特征峰447
附录16色谱常用固定相、流动相451
附录17KCl溶液的电导率(25℃)453
附录18不同温度下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vs.SHE)453
附录19不同温度下Ag/AgCl的电极电势(vs.SHE)454
附录20思考题提示454
参考文献487
6. 2 压力测量与真空技术
压力是用来描述体系状态的一个重要参数,物质的熔点、沸点、蒸气压几乎都与压力有关。在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研究中,压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压力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物理化学实验中,压力的应用范围高至气体钢瓶的压力,低至真空系统的真空度。压力通常可分为高压(钢瓶),常压和负压(真空系统)。压力范围不同,测量方法不一样;度要求不同,所使用的单位也各有不同的传统习惯。
6. 2. 1 压力的测量及仪器
压力是指均匀垂直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力,也可把它叫作压力强度,简称压强。国际单位制(SI)用帕斯卡作为通用的压力单位,以Pa或帕表示。当作用于1m2(平方米)面积上的力为1N(牛顿)时就是1Pa(帕斯卡):
但是,原来的许多压力单位,例如,标准大气压(简称大气压)、工程大气压(即kg·cm-2)、巴等现在仍然在使用。此外,实际应用中还常选用一些标准液体(例如汞)制成液体压力计,压力大小就直接以液体的高度来表示。上述压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见表6-1。
表6-1 常用压力单位换算表
压力单位 Pa kg·cm-2 atm bar mmHg
Pa 1 1.019716×10-2 0.9869236×10-5 1×10-5 7.5006×10-3
kg·cm-2 9.800665×10-4 1 0.967841 0.980665 753.559
atm 1. 01325×105 1. 03323 1 1. 01325 760.0
bar 1×105 1.019716 6. 986923 1 750.062
mmHg 133.3224 1. 35951×10-3 1. 3157895×10-3 1.33322×10-3 1
除了所用单位不同之外,压力还可用压力、表压和真空度来表示。图6-9说明三者的关系。
在压力高于大气压时:
压=大气压+表压 或 表压=压-大气压
在压力低于大气压时:
压=大气压-真空度 或 真空度=大气压-压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式子等号两端各项都必须采用相同的压力单位。
(1) 液柱式压力计
液柱式压力计构造简单、使用方便,能测量微小压力差,测量准确度比较高,且制作容易,价格低廉,但是测量范围不大,示值与工作液密度有关;且结构不牢固,耐压程度较差,现简单介绍一下U型压力计。
液柱式U型压力计由两端开口的垂直U型玻璃管及垂直放置的刻度标尺所构成。管内下部盛有适量工作液体作为指示液。图6-10中U型管的两支管分别连接于两个测压口,因为气体的密度远小于工作液的密度,因此,由液面差Δh及工作液的密度ρ、重力加速度g可以得到下式:
p1=p2+Δh·ρg 或
U型压力计可用来测量:
a. 两气体压力差;
b. 气体的表压(p1为测量气压,p2为大气压);
c. 气体的压力(令p2为真空,p1所示即为压力);
d. 气体的真空度(p1通大气,p2为负压,可测其真空度)。
图6-9 压、表压与真空度的关系 图6-10 U型管压力计
(2) 弹性式压力计
利用弹性元件的弹性力来测量压力,是测压仪表中相当重要的一种形式。由于弹性元件的结构和材料不同,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弹性位移与被测压力的关系。物化实验室中接触较多的为单管弹簧管式压力计。这种压力计的压力由弹簧管固定端进入,通过弹簧管自由端的位移带动指针运动,指示压力值。如图6-11所示。
使用弹性式压力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合理选择压力表量程。为了保证足够的测量精度,选择的量程应在仪表分度标尺的1/2~3/4范围内。
② 使用时环境温度不得过35 ℃,如过应给予温度修正。
③ 测量压力时,压力表指针不应有跳动和停滞现象。
④ 对压力表应定期进行校验。
(3) 福廷式气压计
福廷式气压计的构造如图6-12所示。它的外部是一黄铜管,管的顶端有悬环,用以悬挂在实验室的适当位置。气压计内部是一根一端封闭的装有水银的长玻璃管。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向上,管中汞面的上部为真空,管下端插在水银槽内。水银槽底部是一羚羊皮袋,下端由螺旋支持,转动此螺旋可调节槽内水银面的高低。水银槽的顶盖上有一倒置的象牙针,其针尖是黄铜标尺刻度的零点。此黄铜标尺上附有游标尺,转动游标调节螺旋,可使游标尺上下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