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中国文学”部分,下编为“外国文学”部分,收录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品110余篇,涵盖的作品类型有长、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为使学生对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对每一时期的文学特点都做了总的概括说明,对每一时期内不同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发展
“文学概论”是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就目前国内的“文学概论”教材来看,存在“经典”的流失问题。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特别强调用经典、选经典,在体例上基本遵循了概论核经典文本“一加一”的模式。基于这样的体例安排,本书各章节主要包括文学的本质特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文学作品的起源、存在方式和结构层次,文学创作的本质和一般过程,
本书是新时期以来较早撰写、持续畅销,并随着学科发展一直在内容方面有所完善的一本教材,是国内最为经典的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之一。全书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若干领域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思路清晰,体系完整,且撰写思路较为超前,在这本概述
本教材第3版在兼顾思潮流派和国别平衡的基础上,扩大了选收20世纪作家作品的比重和时间下限,以反映外国文学发展的最新面貌。在作品的编排上,大体按照国内学界通行的外国文学史的断代和分期排序,从而建立起一个自古希腊时代至20世纪晚期的西方文学经典序列。本教材在每位作家的选文前,对所选作家作品都有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其思想、观点
“外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世界文学的基本脉络,较全面地了解世界文学优秀遗产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世界文学视野,使其初步具备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能力,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本书清晰地呈现了西方文学从古希腊一直到当代2800多年的发展进程和脉络,无论是对文学史的分期,还是对文学运动、思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确立健全的文学观与大众文化观,获得看待文学与大众文化问题的视角、方法和价值立场。通过鉴赏式分析和表征式分析,本书深入到文学经典、文体与文学创作、审美阅读与文学鉴赏、文学阐释与文本解读、通俗小说与大众传媒、影视文化与文学、网络语言与网络文学、青春文学与视觉文化等问题之中,呈现了文学与大众文化的种种面向。它
本教材要坚持体现回到原典这一总体思路,基本构架为理论概述加经典作品选讲。教材的编写结构不以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为标准,而是以实际的课程时间和授课重点来安排内容和篇幅。提倡知识面介绍与重点讲授的结合,且以原典选读为讲授重点。本书在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基本概念和历史的概述之外,特别增加中国古代批评理论的原典精读和讲评,旨在
本教材基于一流在线课程《西方文论原典导读》编写而成,除导读外,共有15章,选取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华兹华斯、艾略特、艾布拉姆斯、弗洛伊德、弗吉尼亚·伍尔芙、桑塔格、巴赫金、爱德华·赛义德等权威批评家和文论家的代表性文论原典加以导读分析。每一章共分四节,节为导入,对本章的文论家和相关原典做一
本书是对西方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诗歌流派的系统梳理,以波德莱尔、兰波、马拉美、魏尔伦、洛特雷阿蒙、保尔·瓦莱里、艾略特、里尔克、叶芝等重要诗人为线索,详细分析了他们的重要作品及创作特色,对1920世纪象征主义诗歌的发展进行了由点及面的论述,同时还阐述了这些诗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从而使本书在介绍和探讨象征主
本书是布莱恩·理查森非自然叙事学研究著作中的集大成者。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次为非自然叙事研究的系统化,即厘清非自然理论概念,回溯非自然叙事历史,采用多理论视角进行具体文本的批评阐释,展现出对非自然叙事研究的深入思考。第二个层次为内容的全面性,即分别从纵向(跨时代)、横向(跨文化)和综合(跨文类与
平台介绍|荣誉资质|联系我们|出版社登陆